“当琼四个月大的时候,母亲把她抱在肩膀上,她们的目光跨过操场看向正在拍摄的父亲。母亲用鼻子蹭着琼,孩子开始流口水并微笑,然后将目光转向母亲。就在同一瞬间母亲却看向了别处,她们的眼神不曾相遇。孩子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目光变得呆滞,脸上没有了表情。类似的事件重复发生了多次。”
这是《情感依附》书中的一个案例,那是一个患自闭症的3岁女孩,名叫琼。本书作者之一马西为了找到治疗的切入点,从琼的父母那里要来了她早年生活的家庭录像,反复观看之后发现了上述的细节。当然,这不能说是造成琼的自闭症的唯一原因,但这类微观层面的眼神的错失肯定会给孩子投下阴影,孩子会因为无法感受到与母亲的情感联结而陷入沮丧之中。如此一点点积累下来,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情感依附》记载了一项跨越了30年的儿童成长心理研究,展现了76个美国家庭“父母—子女”的关系案例,通过观察、评估和探索76位受访者从出生到成年的生活历程,以期揭示童年期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以及成年后的社会生活的作用。从这本书中,我们也许能了解到,父母内心对孩子的爱,怎样在微观的层面上将其具体化,怎样与孩子建立充满情感和创造力的微观互动,建立起一种积极、安全、恒定的关系,促进孩子早期心理上的健康成长,为将来的独立和个体化做好准备。
童俊,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武汉市心理医院主任医师,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候选人。他在后记中说,“当深入到这个研究中时,心中却是不平静的。我们这一代父母可能是中国第一代在温饱状态下觉得父母难做的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在为战乱和饥荒中生存而挣扎,有多少母亲会用温情的眼睛去注视孩子?对于几代父母,在这个问题上分别有什么样的缺失?”
对于年轻一代的父母,如果他们有足够的力量从长辈们的创伤性经历中吸收有营养的成分,比如坚韧、吃苦耐劳,他们则有更加开放的未来。他们有条件去学习温情,培育爱的能力,去学习欣赏美。我们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是,我们要从有所反省开始。 (邓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