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林姿 海都房网 傅煜懿/制图
29幅、1540.2亩、136.2亿。截至目前,2013年福州市区地块成交量已远超2012年。
如果说,去年福州土地市场陷入“保守收缩”,那么“积极扩张”则成为今年新动向——市区旧改、商服地块井喷;外围板块供地不断加量;实力房企抢滩,亦使大福州身价倍增。
然而,同时也出现过推出15幅地块6幅流拍的惨淡。
究竟,2013年土地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年末逼近,在此我们不妨梳理一下2013年福州土地市场上演的火热和理性,以期把握来年土地市场风向——
2013年不断加速的旧改会否腾挪出更多“黄金地块”?周边郊县推地是否会保持高热态势?受益于今年密集推地,下游楼市又有何变化?
回顾 关键词
内外皆热
市区49幅,闽侯60幅大福州供地“井喷”
解读:
“上半年,用地供应计划完成并不好。”一开发商对记者表示,但今年用地的指标会作为明年的一个参考,所以年底要加快完成以免影响明年指标。另一方面,楼市的回暖改变了开发商预期,拿地意愿强烈,因此才加快了推地的脚步。
此外,“土地出让金收入是社会各项支出的重要来源。”采访中,有市区项目负责人表示,年末的财政收入压力是地方政府密集推地的重要动因。
由于市区地块相对稀缺,将导致推地重心不断外移。而正处在开发强推期的闽侯,土地储备也比较大,加之三环、绕城高速的相继通车,闽侯与市区的心理与实际距离一再缩短。此外,闽侯当地的多个项目销售都比较火热,这也让开发商看好闽侯后市,增强拿地的信心。
关键词 重商轻住
涉商比例高达九成,住宅地块更显稀缺
解读:
土地入市数量明显增加,但从2012年以来的“商多住少”基调则保持不变。“在严控地王的大环境下,商业地块的地价相对较为可控。对出让地块加以更严格的限制条件,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保证地价控制在合理区间。”而政府尝试以加大土地供应、加快城市建设来吸引开发商投资,造成了目前市区土地市场以商服用地为主,与旧改、城建紧密相连的局面。
商服用地指向性明显,定制因素就是为了吸引外来企业而给出优惠。福晟集团副总裁何建华表示,“目的就是依靠大企业自身的资金优势、开发经验、品牌效应带动大项目落地,推动城市发展。当然,对竞买人制定高要求,能够控制将来的正常运营和土地的产业方向等。”但高门槛就将许多开发商挡在门外,增加了地块流拍的风险。
关键词 “大鳄”凶猛
品牌房企高价抢地半数联姻“名家”
解读:
土地市场的集中度和楼市息息相关。
业内人士林先生介绍道:“今年频频出手补仓的本土房企,在2012年,旗下项目几乎一手包办了去年福州总成交量的五成以上。这些现金流回收效率较好的企业就可以尽快腾挪,将现金转为土地。”不少品牌房企下半年开始纷纷出手拿地,而且拿地不止一幅,有好的地块都会参与一把。及时“换仓”谋求下一轮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机会。
此外,这类具备强大开发能力、资金实力的房企是政府期待联姻的对象,也有资金实力拿下较大规模的地块。因此,近日一线城市连续推地皆成为强者的游戏。而多家本土房企,如泰禾、阳光城、融信等在全国范围内攻城略地就是最好佐证。而相对于房企汹涌的拿地需求,推地依旧相对较少。一旦优质地块推出,便引发争抢,溢价率、总价水涨船高。
展望
市中心“旧改”为主力
从今年市区土地推出情况来看,小面积地块不断增多,除了打包出让的旧改地块外,地块面积多在十多亩。地块的零散化,反映出市区剩余可建设用地面积有限,土地资源日渐稀缺。
与此同时,近一两年如火如荼的旧城改造,却显得机遇多多。此前福州市区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横屿组团,今年入市的地块已达到12幅,面积达358亩,堪称“供应王”。CRIC克而瑞福州机构总经理张旭东表示:“从规划情况来看,还有大量土地尚未上市。上下杭、烟台山,以及计划中的南公园周边等都在旧城改造计划中。而马尾新城三江口片区、海峡奥体中心及周边片区也在积极进行土地收储。因此大地块还是集中在市区的新兴发展区域。”
此外,未来福州土地市场的供应,“外扩”步伐更加明显。全市的住宅供应有很大可能由福州近郊县市,如闽侯等地分摊,促使需求和开发商出城,拉大城市框架。
土地集中度还将趋高
“虽然房企拿地积极性高涨,但是举牌的一直就那么几家。”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在2013年土地市场的战场上,几乎清一色是品牌房企的身影。而接下来,强者还将恒强。
张旭东坦言,“通过对比近三年房企10强占整个市场份额可以发现,行业集中度已经悄然提高。目前的楼市已经不是‘普惠’的行业,高周转龙头企业的优势开始不断凸显。”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亦能占据先机,率先展开土地储备。
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城市有效开发,政府也将更倾向于与大企业联姻,带动大项目落地,推动城市发展,土地将越来越集中在实力房企手中。
因此,在本轮土地市场争夺中,大型房企占据主流,中小房企身影难觅,也就意味着这些企业在未来的2~3年市场份额也会越来越低。这种态势已成为下一轮市场分化的起点。
对此,开发商也将适应、转型。目前,寻求联合已经成为房企在拿地扩储时竞争突围的有力手段。另外,不管是融资还是联合开发,“天平”始终倾向于有实力的大型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