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天下/国内·财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克隆”国外样机 获国家数千万经费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4年1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举报57篇论文造假,央视曝光其——
“克隆”国外样机 获国家数千万经费

王正敏 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疗系。1982年获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听觉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颅底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主编,卫生部国家继续教育专家组成员。
王正敏(资料图)
 

N央视 法晚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王宇澄称王正敏至少57篇论文涉嫌抄袭。而央视记者调查发现,王正敏团队还涉嫌“克隆”国外“人工耳蜗”样机冒充自主研发,并以各种名义申报项目,仅2012年就获国家经费4000多万元。

造假一论文一稿多投学术成果“翻倍”

王正敏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医生,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王正敏申报院士的时候,王宇澄正是他的秘书。王宇澄说,在王正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论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

王宇澄说,王正敏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一便是将自己的专著《耳显微外科》一书的内容,拆分成14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发表过以后,他又在2005年报院士的时候把它当做正式研究论文放进去,这样有14篇。”

王宇澄说,王正敏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二是“一稿多投”,一篇论文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了之后,又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这样在计算学术成果时当成两篇学术论文。

第一本专著中百幅手术图是抄袭

王宇澄举报王正敏依靠违规学术成果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材料里,还有一项最主要的指控是关于著作抄袭,被抄袭者是王正敏的导师,被誉为“耳神经科学之父”的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乌果·费绪。

王宇澄告诉记者,王正敏的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有100多幅耳部手术的手绘图,和乌果·费绪教授专著中的图片相同,但并未注明图片来源,书中的参考文献里也没有提到费绪教授的专著。

王正敏的另外两部专著《颅底外科学》和《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也同样存在类似的抄袭行为。2003年王正敏开始写作他的第三本专著《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王宇澄参与了编辑工作,目睹了王正敏抄袭的全过程。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认定王正敏在申报科学院院士过程中,申报论文材料有“不实事求是”行为。

造假二模仿国外产品声称是自主研发

王正敏领衔的技术团队此前宣称成功研发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耳蜗,但记者调查发现,这种人工耳蜗的研发过程也令人质疑。

人工电子耳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聋人康复新技术,重度听力言语障碍病人植入后,通过言语康复训练以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用听觉和言语与人交流,融入社会。1982年,澳大利亚科利尔22型人工耳蜗通过FDA认可,成为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蜗装置。王正敏作为中国最早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医生之一,最早提出了研发中国的人工耳蜗。

于是,王正敏找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范宝华,让他想办法得到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人工耳蜗样机。

作为王正敏研发团队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上海听觉医学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沈义虎具体负责破解国外人工耳蜗样机的芯片。这名研发人员承认,他们的人工耳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产品。

“克隆”花了两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沈义虎说,他们通过对科利尔人工耳蜗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们的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和结构机制,然后依葫芦画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这个过程花了近两年时间。但为了避免科利尔公司找麻烦,他们在外观和线路等环节做了修改。

1997年,王正敏团队研发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蜗”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04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对国产人工耳蜗进行产业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了争取国家、省市科研经费,王正敏研发团队和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种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知情人介绍,其中在上海市与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到的项目就有13个。

记者了解到,仅在2012年,他们就获得国家级项目两个,获得专项经费4000多万元,其中,“国产人工耳蜗及临床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卫生部专项科研经费2171万元;“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经费2138万元。

调查

耳蜗“仿制品”让志愿者很受伤

根据规定,人工耳蜗要上市销售,必须先通过临床试验。2009年,上海力声特公司招募了49名人工耳蜗临床试验志愿者,免费为他们植入了力声特人工耳蜗。

志愿者们当年做试验时,上海力声特公司称,产品终生不会坏,即使坏了也能终生保修。

近日,记者通过互联网采访了湖南、河北、上海、新疆等地的7名力声特人工耳蜗志愿者,除了上海的一名志愿者因车祸撞坏了耳蜗以外,其余6名志愿者的人工耳蜗仅使用两年左右就坏了,使用时间最短的只有6个月。

志愿者们与上海力声特公司联系,希望能重新植入一个新的人工耳蜗,但对方称要等新的产品出来后才能植入。

记者了解到,目前志愿者仍在等待力声特公司的新产品上市。他们坏掉的耳蜗至今仍残留在耳朵里,身体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