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燕赵都市报
隆冬时节,北京小石虎胡同内,一名男青年咳嗽两声后,将痰随意地吐在地上。“刚才您是不是吐痰了,咱们一块儿把痰擦干净行吗?”王涛边说边递上纸巾。男青年红着脸将痰擦净后,不好意思地离开了。
这天早上,王涛和绿色啄木鸟环保公益协会的6名会员一起,在西单文化广场附近劝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和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两个多小时内,烟头、废纸、痰液装了整整两大塑料袋。这样的活动,王涛坚持了7年多。
随地吐痰 竟成国人“标签”
2005年的一天,王涛的一位美国朋友来中国游玩。没过几天,这位美国朋友就发现了问题——“中国人为什么总是随地吐痰?”
“当时我向他解释了两点原因,一是空气污染,二是多年习惯使然。但其实,说这话我也觉得心虚。”王涛笑称,这位美国朋友的问题让他觉得很没面子,“没想到,在外国友人眼中,这种不文明的行为竟成了中国人的‘标签’,这是挺丢脸的事情。”
那次谈话后,王涛心中就萌发了“禁痰”的想法。2006年初,他恰好收看了一档名为“寻找吐痰人”的电视节目。节目中,摄制组在西单架上摄像机,每当摄像机捕捉到有人吐痰,志愿者就会走上去劝导吐痰人把痰擦掉。“如果他们不愿意擦怎么办?”王涛当即决定,“我来替别人擦痰。”
常遭冷脸甚至差点挨打
王涛的初次行动选择在2006年“五四青年节”,在天安门广场一辆售货车边上,他发现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把痰吐在地上。“那男的挺壮。我心里也有点儿紧张。”王涛鼓起勇气跟吐痰男子说,“我是志愿者,您要不擦的话我来帮您擦。”
王涛回忆,吐痰男子原本火气挺大,但在周围朋友的劝说下觉得不好意思,“后来我送了他一包纸巾,提醒他不要再随地吐痰了。他挺感谢我”。
“不文明行为一旦养成习惯,一时半会很难纠正。”禁痰7年多,王涛常遭遇对方的冷脸,甚至差点挨打。但王涛说,7年多的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都很欣慰。
2006年,西单文化广场附近卫生状况很差。王涛回忆,当时光一天就要用掉20包纸巾,自己和其他志愿者都把西单当作志愿服务的“大本营”。如今,两包纸巾就可以清洁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