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林舒帆
临近春节又一波出境高峰将达,为引导和推动人们强化出境旅游文明意识,以良好的言谈举止展现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风采,2013年12月30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牵头会同中央文
明办、国家旅游局主办,新华网、中国文明网承办的“中国公民文明出境游”大型集成专题《出境旅游文明先行》正式上线,这也引掀了“文明出游”新一轮关注。
今年春节出游,除了提前做好线路攻略外,还要记得文明出行喔,尤其是要出境的朋友们,要及时了解出境目的地的一些通用规则和特殊的风俗禁忌喔!
出境人数攀升,游客行为受关注
十多年前,多数国人的出行脚步还停留在亚洲之内甚至国内。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百姓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出境旅游出现爆发增长,已经成为全球旅游业竞相争夺的最重要市场。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为8318.27万人次,同比增长18.41%;预计2013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达9430万人次,到2015年将突破1亿人次。
然而,伴随着汹涌的中国出境旅游潮,2013年以来,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频繁被曝光:乘国际航班争夺行李架空位、到埃及神庙涂鸦“到此一游”、在卢浮宫水池泡脚、在纽约骑“华尔街铜牛”拍照、马尔代夫潜水拿走珊瑚……类似事件暴露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仅令远在祖国的同胞倍感蒙羞,还招致目的地国家居民的非议,从而引发不必要的文明冲突。
从新《旅游法》说文明旅游
2013年10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开始实施,“文明出游”也在新规中有所提及,旅游法第十三条指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
可以说,旅游本是一种将消费者的需求、认同、情感和文化串联起来的经济活动,是国民文明素养的集中展示。所以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中国人,在旅游行方面展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国民的消费力,还应该展示出国人健康文明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国际形象。
然而,仍有不少游客在旅游时,想留下自己的“足迹”,喜欢在名胜古迹上或景区内的雕塑、古树或者城墙上刻写“到此一游”之类的字样。如在成都市武侯区望江楼公园,许多人第一眼就会被闹市中的清幽竹林吸引,但第二眼,就会发现修长的竹筒上布满了大片伤痕,几乎所有的竹丛都有游人用钥匙、用刀子乱刻乱划的痕迹。
业内人士表示,在实施新《旅游法》的过程当中旅行业从业人员,也要努力来推动文明出游,用恰当、得体的方式提醒游客,主动引导游客在细微之处注意文明。如在出发前,导游可向游客宣传文明旅游注意事项;在等候出入境海关时,再提醒游客保持适当距离;在下榻酒店时,提醒游客不要大声喧哗;在参观旅游景点时,提前说明规则规矩。通过多形式加强对文明行为的宣传引导和提醒教育,让游客做到“心中有数”,言行有度,文明有序。
让文明出游成为习惯
文明出游其实并不是难事,只要每个人都自觉改掉一些小小的不良习惯就可以做到,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负责。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崇尚文明礼仪,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并力行华夏礼仪之邦的传统,了解并尊重世界不同种族、文化的风俗,在双脚踏出国门的那一刻,谨记我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将出游文明从身边细节做起,就能在享受旅游的同时,享受到尊重。
福建省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榕林表示,对于出境游客来说,了解出境国的一些通用规则和特殊的风俗禁忌是十分必要的。而当前在福建省旅游有限公司的出境线出团通知书上也会备注出境国的风俗和禁忌,以便出游的游客提前了解当地情况,在旅游时能保持礼貌行为,做到入境随俗,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福建海外旅游有限公司出境中心经理李炜表示,“出境旅游中的文明,不在于是否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或者衣着光鲜、知识渊博。旅游中的文明,只需从身边一些生活习惯及细节做起。如,十字路口排队有序地等红灯,而不是众人成群结队地闯红灯;随手将垃圾放在随身带的垃圾袋中,之后再找垃圾箱处理,而不是坐在观光车上随手扔出塑料袋和烟盒;进入博物馆用眼用心去观赏,而不是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
而日前我省公安边防总队泉州边检站向出境中国公民发出“文明旅游”倡议,深入口岸一线,积极开展“文明出境游共筑中国梦”宣传活动,推介文明出游。亲手制作宣传海报,并精选宣传内容,综合比对,制成包含《中国公民出境文明旅游倡议书》、《文明旅游10句话》、《文明旅游我提议》等数10份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向出境旅客开展推介。可以说想要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其实也不算太难。只要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在博物馆和剧场不大声喧哗;在不文明现象面前挺身而出、直言相劝,当好文明的维护者;在旅行之前多做一点功课,了解不同地方的风俗禁忌……从生活中的点滴出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