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兵临城下 他保住福州古城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4年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兵临城下 他保住福州古城
这是他最后一次回故乡所做的大事;他还把298箱绝密档案留给新中国;福州解放的前一天,他冒死赴台,再也没能回来
如今的“绛雪山房”内,已彻底重修
如今的﹃绛雪山房﹄,是吴石在大陆各地的旧居中保护得最好的
 

N本报记者 侯希辰 肖春道 文/图

关注理由 虽然少小离家,可在吴石将军的心中,故乡始终魂牵梦绕。南京、武汉、桂林、柳州、重庆……

跟随着战事的发展,吴石辗转全国,征战一生,但无论在哪,他心里始终装着一个福州城。

闽籍军人稀少,他派人回福建招收2800多名学生入军校;福州发生特大洪灾,他发动捐资赈灾,购置粮食衣被,用轮船运至福州;国民党数百箱绝密档案,他巧妙留在了福州,留给了新中国;蒋介石要在福州建军事工事,他拒不从命,保下整座福州古城……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历史名城完整无损,吴石将军居功至伟。几十年后的今天,本报记者继续在福州寻找着吴石印记。

创办学校闽人子弟免费入学

1934年的夏天,40岁的吴石回国,进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研究日本情报,并兼任当时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校”的战术课教官。不少后来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都出自吴石门下。

吴石的三子吴韶成记得,回南京的第一个春节,父亲写了“吴氏本门历代宗亲”几个字贴在墙上,“父母亲先在案前三鞠躬,又让我们兄妹几个依次鞠躬,告诫我们不能忘了列祖列宗,不能忘了家乡。”两年后,吴石晋阶少将。

在吴韶成的记忆中,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很久,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家不得不和父亲分离,从南京搬到上海。不久,淞沪战争爆发了,日军飞机轰炸上海,新家被毁。他们辗转南京、武汉、重庆、桂林等地,一路上不断受到日军飞机轰炸,“两个小弟不幸死于战乱。”

在硝烟弥漫的抗战中,吴石仍牵挂着家乡。看到闽籍军人稀少,吴石上签请准陆军军官学校安排招收闽籍学员3000名,后指派专人回闽招生2800多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沿海许多人撤到西南。1939年,已调任桂林行营参谋处长的吴石,牵头创建了福建旅桂同乡会,并创办黄花岗纪念学校,“闽人子弟一律免费入学”。

将298箱绝密档案留给新中国

1948年,历史再一次将吴石与福州命运相连。当年6月,福州地区遭遇大洪灾,10万灾民无家可归。吴石心急如焚,邀在南京供职的闽籍友人商讨急救之策。除请求中央拨粮外,吴石还发动捐资赈灾,他自捐一月薪资,购置粮食衣被等,用轮船运至福州济急。

也是这年秋天,国民党政权已摇摇欲坠。当时南京国防部保存有500来箱军事机要档案,其中不少是绝密档案,白崇禧、陈诚等人主张直运台湾,吴石提出暂移福州,“进则返京容易,退则转台便捷”,他的意见很快被采纳。

当年12月,吴石派下属组成遣送小组,将档案从南京押送抵达福州,存放在于山戚公祠大殿内,并由士兵日夜守卫。1949年5月,解放军百万雄师南下,国民党当局急电敦促将存榕档案运台。吴石却决定将这批绝密档案留给新中国,他一方面以“军运紧,调船难”为由,将百余箱参考资料、军事图书冒充绝密档案运台,另一方面派下属,将298箱绝密档案悄悄转移至仓前山的福建省研究院书库,并委托好友、研究院院长黄觉民保管。

在寻访中,我们找到了一份珍贵的回忆材料,当时吴石亲信王强写道,1949年8月15日上午,即将去台的吴石密示他,“全力保护档案,福州光复即向黄觉民院长请示一切。”于是,王强等3名部属留在福州,在福州解放第3天,和黄觉民一起将6800多卷绝密档案,交给福州市军管会。

最后一次回福州住在三坊七巷绛雪山房

记者几度寻访,但都无从查找到福建省研究院书库所在,只有祠宇轩敞的戚公祠,仍矗立山头。我们猜想,当年吴石将军一次次来这里检查档案,也许会向戚公戎装塑像念上一首《满江红》。

吴韶成说,这298箱绝密档案中,有775辑价值连城的“末次资料”,即日本侵华期间以剪报形式收集的关于中国2亿多字的情报。如今,“末次资料”珍藏于厦门大学图书馆,著名学者季慕林曾评论:“在当今国内,恐已难以找到。”

“1948年底,父亲奉调回福州供职,他十分高兴,觉得可以为家乡做点事了。”吴韶成说道。当时福州已处在战争前沿,冬雨中,吴石作为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住进了三坊七巷中的宫巷22号“绛雪山房”。

沿着指示牌,我们找到了宫巷22号,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中西结合的砖木大宅,已经变成了“聚春园驿馆”。服务人员说,当年吴石住过的小楼还在装修,没有对外开放。长廊上,挂着吴石将军的介绍,一段文字让我们驻足:“这是吴石在大陆各地的旧居中保护最好的大宅院。”

竭力阻止设防福州顺利解放

史料记载,吴石来到福州后,中共中央社会部派遣谢筱廼来到福州,与他单线联系。通过秘密电台,国民党大量重要战略情报从福州传到党中央。

1949年6月,蒋介石密令征集民工,在福州周围构筑半永久性工事,“作持久战打算。”这一举措,遭到吴石、萨镇冰等人的极力阻止。吴石以福州南有乌龙江,东临大海,北有大山,形成背水之势不能固守为由,尽力阻止修建城防工事,对于蒋的命令,他一再敷衍推脱。

吴韶成回忆,父亲私下曾对部属亲信吴思敏说:

“福州千年古城如遭破坏,将无颜面对家乡父老!”直到解放军攻城前,福州不仅没有修成半永久性工事,连野战工事都很薄弱,使福州古城得以保全。

1994年,当吴石的后代在北京西郊福田公墓举行隆重的父母合葬仪式时,谢筱廼特地赶来,回忆道:“你父亲为人忠厚、亲切、热诚,而且学识渊博,对我这个当年只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十分体贴,还一再关照,万一出事要及时设法通知好营救。在他的周密安排下,福州没打什么仗就解放了。”

福州解放前一天冒死赴台

解放福州的炮声可以听见了。可1949年8月14日,吴石接到“总统府”急电:“即日携眷赴台。”吴石隐约觉察到了危险。抗战胜利后,目睹接收大员的腐败,民不聊生,吴石不时喟叹,“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厌战的论调,早传到了蒋介石的耳里,让蒋对吴心生疑虑。

此去生死未卜。当时福州即将解放,吴石完全可以留下,回到人民的怀抱。但他为何甘冒斧钺?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后曾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的吴仲禧在《回忆吴石烈士》一文中,回顾了吴石冒死赴台的初衷:

两个月前,在香港,吴仲禧见到了同乡好友吴石。未来何去何从,两人敞开心扉。吴仲禧请他考虑:不去台湾,转赴解放区。“(我)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现在既然还有机会,个人风险算不了什么。”吴石很坚定。

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离别时,吴石请求,在必要时,“帮我照顾留在大陆的儿子韶成、女儿兰成。”

1949年8月16日清晨,福州解放的前一天,吴石带妻子王碧奎、小女儿吴学成和幼子健成,乘军用飞机,离榕赴台。谁知,这一去,吴石永远离开了故乡螺洲边的江水秋风。

等福州建成吴石纪念馆 他的子女将会再回故乡

吴韶成说,自从1949年一别,他再也没能见到父亲。直到1982年,他和姐姐吴兰成才得以赴美探望老母亲,小妹学成也从台北同时赶到,全家历经32年磨难,终于在异国他乡团聚。

结束寻访前,我们再次来到福州仓山区螺洲镇吴厝村1号吴石将军的祖宅。吴石的孙侄吴行告诉我们,10多年前,叔叔吴韶成曾回过一次,之后只通过电话联系。“叔叔曾讲,听说福州要建吴石纪念馆,就想等馆建成后,他们再回来一次。”吴行说,叔叔年岁渐大,不知道是否能实现这个心愿。

临别前,我们来到螺江边,江风无语,让人想到吴石将军和王碧奎夫人合葬处的碑文,“吴石,字虞薰,号湛然。一八九四年生于福建闽侯螺洲。早年参加北伐学生军。和议告成后乃从入伍生,而预备学校,而保定军校,嗣更留学日本炮兵学校与陆军大学。才学渊博,文武兼通,任事忠慎勤清,爱国爱民,两袖清风,慈善助人。抗战期间运筹帷幄,卓著功勋。胜利后反对内战,致力于全国解放及统一大业,功垂千秋。台国防部参谋次长任内,于一九五零年六月十日被害于台北,时年五十七岁。临刑遗书儿辈,谨守清廉勤俭家风,树立民族正气,大义凛然。一九七三年,人民政府追赠革命烈士。夫人王碧奎,一九九三年二月九日逝于美国,享年九十岁,同葬于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