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01版:要闻·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闽H7N9病例未现人际传播
省委政法工作会议召开
福州空气 昨又现中度污染
黄汉升任福师大党委书记
用好善款 要考虑人性之恶
□微语录
不如炒房
咋看北京市长签“生死状”治霾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好善款 要考虑人性之恶

 

N萧曾

背景:聋哑盲残的宁德

老人王德信,长时间孤苦无依,在媒体的呼吁下,收到了各地爱心网友超过15万的捐款。如何使用这笔巨额善款,网友和老人亲属,甚至网友之间,分歧不断,酿成一场信任危机。(详见本报1月17日A03版报道)

不少读者感慨“好事难做”,我却以为,这场信任危机可以有。

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碰到一颗善良的心,就足以完成一次捐款。在汶川,在雅安,在寒门学子无助的眼神前,曾无数次得到验证。但是,因善而来的捐款,要想用好,却不得不考虑“人性之恶”。公信力并非与生俱来,甚至是会沦丧的。失去监督的慈善,或将沦为一个笑话。

本地媒体同行说过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一位老板,每年给他2万元,让他通过报社资助4位贫困大学生。同行曾想让受助者直接跟老板联系,老板婉拒了,理由是“我怕麻烦,而且我相信你”。同行说,每年拿到那笔钱,除了感佩老板的爱心和信任,还有种异样的感觉,“我怕哪一天自己变坏了,那笔钱的去向,根本没人知道”。

正因为人性存在“变坏”的可能,所以把慈善的运行“关进笼子”,才是治本之道。我们看到,捐助王德信的网友们,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比如,成立“照顾老人委员会”,提取善款须经由委员会讨论。为了保证投票的公正和效率,还将委员会成员数目定为奇数。

今天,网友们可能还会在当地村干部的见证下,和老人的族人签订书面协议,以确保专款专用。这就是契约意识了。

应该看到,“笼子”还不够完善,比如捐款者众,愿意加入委员会的却不多;以后捐款明细如何公布,如何告知,都有待探讨。但是,这次信任危机催生的制度或机制的“笼子”,是草根慈善的有益尝试。解决危机的过程,就是草根慈善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