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吴智飞 陈小芳 文/图
本报讯 自从1月21日本报开通“古剧新声 莆仙戏寻路当代”栏目以来,本报968111热线接到了不少莆仙戏戏迷的反馈。在莆田,莆仙戏戏迷有属于自己的莆仙戏迷协会,80多名会员平均年龄才30岁,他们从小就开始看莆仙戏,并一直热爱莆仙戏,他们常在民间收集过去的经典曲目。
上世纪七十年代剧院场场爆满
昨日上午,记者走进莆仙戏迷协会,刘群是协会里最博闻强识的戏迷之一。她从小看戏、听戏,后来也学着演,之后更能“听曲辨戏”。说起曾经风靡一时的莆仙戏曲目以及演员,刘群如数家珍。
现年四十多岁的刘群回忆,自己一直住在莆田市区,从上世纪70年代她有记忆时,就常被家人带去看莆仙戏。身边所有的人都看戏,小朋友也一起玩演戏。当时在城关剧场看戏,后来在观桥剧院,剧院里只要有演戏就场场爆满,戏票很快就卖光了,很多人都通过“走后门”才能拿到票。
当时剧院门口有不少卖票的“黄牛”,戏迷们不惜“重金”买高价票去看。刘群介绍,当时戏班不多,一台戏能够连演十几天到一个月。
戏迷跨市追戏足迹遍布全省
“剧团数量在增加,但演出水平没有随着提升。”刘群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很少去看戏,“不是不喜欢,而是觉得他们演得没以前好,很多都看不懂,演出见不到灵魂。”
从1990年,刘群不再看戏,直到2008年的一天,她在文献路文峰宫看到莆仙戏一团演出《杀贡鹤》,驻足细听觉得颇有几分神韵,尘封多年的戏感突然涌出来,便想组建一个属于莆仙戏戏迷的QQ群或贴吧,经过搜索发现莆仙戏迷协会已经存在,刘群加入协会后当上了秘书长。
莆仙戏迷协会始建于
2007年,经过6年多的经营,吸引了80多名会员注册登记。这几年不断组织戏迷跨市追戏,足迹遍布全省。2013年6月,戏迷们来到福州三坊七巷水榭戏台看莆仙戏传统折子戏表演。戏迷还自排节目,在福建省运动会的闭幕式上表演《莆仙戏韵》。
协会最重要的一个活动是在民间收集过去的经典莆仙戏曲目,据协会副会长苏滨介绍,目前收录的视频和音频都是一些享誉全国的名作,其中包括1970年代莆仙戏三团表演的《孟丽君》。但由于过去保存技术落后,目前仅收录了十几出戏。
孩子不懂方言听不懂莆仙戏
刘群认为,莆仙戏如今正在逐渐没落,确切地说,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走下坡路。莆仙戏以方言念白、唱曲,但现在方言越来越少人讲,很多家庭都不教孩子方言,这种环境下,不仅莆仙戏的观众与莆仙戏越行越远,莆仙戏的演员也难进行再创造。“过去丑角的念白很多是自由发挥的,不同演员有不同的说词,但现在的演员都是照本宣科,说词很硬。”刘群告诉记者。
此外,现在社会娱乐也很丰富,人们不仅限于看戏。演员也职业化,往往演完戏就下班回家,练功、排戏的时长都远远短于过去,这些都是造成现在莆仙戏难听懂的原因。“原因很复杂,我们能做的就是相信有一天它能好起来,并为这一天而不断努力。”刘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