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主持人 陈文浩 本期嘉宾 本报记者 张伟 谢秋莲 张超晖 施建华
话题背景:近日,华裔老人闯红灯,与警方冲突受伤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也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国式过马路”。不过,在中国闯红灯,很难想象会遭遇警察如此强力的执法。今天,我们就聊一聊面对闯红灯,这种一般人认为的“小恶”,如何执法。
“闯红灯”的中西认识差异
陈文浩:这桩发生在遥远的美国纽约街头的公案,由于受伤老者系华裔,引起国内的高度关注。我一下就联想到“中国式过马路”。
张超晖:在国人看来,闯红灯只是小恶。大家或者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只要反应够快就不会被车撞到;或者抱着从众心理,觉得自己跟着一大群人,肯定没事。
谢秋莲:其实,闯红灯的危险很大。在美国,跟超速、酒驾一样,有时甚至需要上法庭解决,当地警察通常还会对乱闯红灯的行人进行拘留。
张伟:新闻事件本身还有尚待厘清之处,但我注意到新闻的一个背景:附近街道近期发生多起行人车祸。当天凌晨就有一名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女性麻醉师在96街与百老汇大道交叉口,当场被车撞死。
施建华:用国内的话说,当时纽约警察正在进行小型的“专项整治”。事发后纽约警方和市政当局认为“警方的初衷是提醒市民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减少交通意外发生概率”。事实上,许多人闯红灯是屡教不改,非要出车祸有人伤亡了才会后悔。
陈文浩:新浪网对这条新闻进行了调查,有近三成的网友认为“乱穿马路陋习是事件的根源”。
要树立警察的权威
施建华:新闻引人注意的是,美国警察的刚性执法。一个在美国生活的同学告诉我,在美国,警察的执法权必须充分尊重。如果开车被警察截停,标准做法是路边停车熄火,双手放在方向盘上。
张超晖:我在美国租车时,店方也一直强调,在警察面前,争辩、推搡、不等指令便放下双手或者把手伸进衣袋,都可能遭到警方的误判,甚至引来开枪。这显示了警察的权威,确保警方执法的顺畅。
陈文浩:在中国闯红灯,很难想象会遭遇警察如此刚性执法,甚至罚单都没开过几张。
张伟:在对“小恶”的执法过程中,不少警察但求息事宁人,出现了妥协执法的现象。
民众对警察的权威意识也没有很好树立起来。华裔老人因闯红灯与警方冲突,这件事要发生在中国,会怎么样呢?很可能,老人会立马倒地,然后说“心脏病来了”。
张超晖:不尊重警察的权威,我看跟平时执法不严甚至个别警察权力寻租有关。这也要求执法者自身业务和品格都要过硬。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谢秋莲:确实存在个别警察滥权或渎职的情况,但不能拿这当藐视执法的借口。警察是执法者,对于其正当执法,必须服从。尊重警察就是尊重法律。从警方这边来说,对正当执法,必须挺直腰杆,该罚的就罚,对阻挠执法的,该从重就从重,这样才能树立权威。
警察执法,为何不够刚性
陈文浩:我在福州街头经常看到,对于成群的闯红灯者,协警只能举着一面小红旗劝阻一下,在旁的民警也爱管不管。
张超晖: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讲什么“法理不外乎人情”,这也影响了执法。去年我到省内一个小县城,看到有民警在查酒驾,就站在旁边看。我发现,不少被查到酒驾的司机,只要打不超过3个电话,一旁民警的手机就会响起来了。
张伟:此前我的车子和人发生小刮擦,我主动撤了,对方不撤,硬是停在路边近半小时。我拍照取证了,警察来了却说:“人家都是60多岁的老头了,你还计较什么?”
谢秋莲:警察执法的严格与否,还与违法行为的危害大小有关。像闯红灯、车窗抛物这类行为,有民警就坦言,危害性不大,限于警方人力,如果不是有专项整治,平时查得不多。在我看来,对闯红灯者的重罚,不是故意为难行人,而是对生命权的保护和尊重。
严格执法,要一以贯之
张伟:我们常说外国人很少闯红灯,这不完全是外国人素质高,而是要通过严厉的措施来养成良好的习惯。
施建华:应该说,前段时间警方的整治,媒体的曝光,闯红灯的现象是有所减少。
张超晖:像整治酒驾一样,有了醉驾入刑等严规,最大程度地提高违规成本,就会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陈文浩:但是我认为,要纠正行人闯红灯等恶习,单纯依靠运动式的交通整治和罚款策略远远不够。目前,一有专项行动,警方是满大街不分昼夜地巡查,行动一结束,就该干吗干吗。
张伟:市民也会形成习惯,会打听警方最近有没有行动。如果没有,那就放心酒驾,随意闯红灯。
谢秋莲:由此可见,执法者必须转变思路,严格执法要一以贯之,不宜搞运动式的,这样才能形成长效的机制,产生持久的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