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吕蕴岚 李帅 包华 文/图
本报讯 新春的脚步一天天临近。省红十字会和本报联手推出的“补巢行动”——为贫困孤寡老人实现新年愿望,昨日迎来高潮:昨日中午,上千名贫困孤寡老人欢聚一堂,在福州康特大酒楼共进“爱心年夜饭”,提前庆祝新年。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黄毅敏,本报编委胡兰芝以及爱心企业代表等也来到现场,为老人送上新春祝福。
人数变化
从八年前的100人,到今年超千人
“爱心年夜饭”活动今年已举办第八届,规模逐年递增,从2007年的100人,发展到今年百桌千人的史上最大规模。“爱心年夜饭”也发展成为年末福州的慈善活动品牌,每年活动尚未启动,就有不少老人前来报名,生怕错过这场温馨热闹的聚会。今年,本报推出“补巢行动”,一面实地了解贫困空巢老人的心愿,一面征集义工,为老人“补巢”,实现心愿。
昨日上午,原定10点半到场的聚会,清晨7时许,就有老人陆续抵达。不少老人是“爱心年夜饭”的常客,在签到处,热情地和本报记者打招呼,还当起“义工”,引导第一次来参加聚会的老人前往大厅。
开席了,老人们共同举杯,感谢主办方的盛情款待。老人们说,他们平时很孤单,这是他们一年到头吃得最丰盛、最开心的一顿饭;更重要的是,大伙儿经历相似,坐在一起聊聊天,热热闹闹地才有过年的感觉。
昨日中午1时许,爱心年夜饭结束。老人们依依不舍,相约明年再聚,在义工们的帮助下,带着年货,结伴回家。
暖心回放
去年的老相识,今年又遇到了你
记者在现场见到了肖美英依姆,她不但是低保户,而且一只手还有残疾。她是远道而来,昨天,她从仓山区盘屿路乘车到了活动现场,刚进宴会大厅,就有义工与她打招呼。原来,去年,她就来参加过爱心年夜饭活动,所以有义工认识她。肖阿姨说,这一次,她在宴会大厅里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因为去年有见过他们。
“就是喜欢这热热闹闹的劲儿,我好多年都没过上这么红火的春节了。”昨日,68岁的贫困老人王金勋专门走过来与记者碰杯,感谢省红十字会和海峡都市报。他来自鼓山镇鼓一村,他很早就坐公交车来到了活动现场。他说,他没结过婚,没有子女,一直与父母相依为命。1987年、1997年,父母先后去世,他独自一个人生活,每到春节,面对清冷的四壁,是他最难熬的日子。今年,有这么多人陪他过年,像一家人一样陪他吃年夜饭,让他感到有一种充实感。
现场特写 海都义工,“流水线”包装年货
日前,本报成立“海都义工组织”,得到众多读者响应,短短半个月,已有300多人加入。昨日,30名海都义工来到爱心年夜饭的现场,为老人提供各项服务。
在酒店入口处,庄作旺和陈银娇两名义工为老人核实报名信息,发放入场券。有的老人口齿模糊,说不清报名手机号,有的老人耳聋,有沟通障碍,他们都耐心地一一予以处理,赢得老人们的交口称赞。
在年货打包处,20多位统一着装的海都义工形成一条绿色的“流水线”,紧张有序地打包1000余份年货。在“流水线”上,17岁的卢俊杰和同龄的郑堃交上朋友。卢俊杰是福州十中的高二学生,和妈妈一起报名加入海都义工组织。他前天刚刚结束期末考试,昨天就和妈妈一起来当义工。郑堃在大连枫叶国际学校读高一,有较丰富的义工经验。他寒假回福州,在本报官方微博上看到征集义工的信息,立即报名参加。
8岁小女孩李泽惠随妈妈柳古前来,妈妈在“流水线”上包装年货,她便蹲在地上收拾垃圾袋,成为现场最年幼的“编外义工”。现场有多位母亲带着孩子前来当义工,大伙共同努力,1000多份年货顺利装包、发放。
□记者手记
莫让老人“空巢”过年
作为社区记者,我们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社区人物,处理大大小小的社区琐事,从未像启动年终“温暖过年·补巢行动”以来,内心五味杂陈。
大寒天气,仍睡着凉席的七旬依姆,让我们倍感辛酸;寒风凛冽,弯腰背起残疾依伯,带他下楼就医的义工,又让我们满怀温暖;还有那些来电索取贫困老人联系方式,随后默默送上急需物品的普通市民,让我们坚信,这个社会并不冷漠。
在苦难中,老人们仍保持着坚强和乐观,生怕麻烦别人,对一点帮助连声道谢。生活在台江的郭丽华,今年62岁,她说:“如果我总想着命运的不幸,就不能走出悲伤的情绪,要永远在别人怜悯的目光中生活。与其这样,不如微笑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不管老人表现得再坚强,我们仍可从他们落寞的眼神看出,他们非常需要陪伴和照顾。特别是在新春佳节里,窗外是万家团圆的灯火,面对冰冷的屋子,他们内心的酸楚和孤独不言而喻。对他们来说,比贫困更可怕的,是生活里难觅温暖。正因为如此,我们,以及广大义工的举手之劳,对他们来说非常珍贵。
同样的,很多空巢老人,他们渴望在外地的子女能够回到身边过年,但全心全意爱子女的他们又怕耽误子女的工作,怕给子女添麻烦,不肯轻易开口。新年到了,如果您的家中还有父母,请尽量回家,一家人暖暖和和过个年,请不要让他们“空巢”过年。
■感谢冠捷电子(福建)有限公司、融信(福建)投资有限公司对本次活动提供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