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王林成 本期嘉宾 本报记者 陈仲庶、童正忠、王勋、张伟
话题环境“不管你是谁,群发的我不回,这真不是面子的问题,我只是怀念真的东西……”看过央视马年春晚后,不少 观众都对这首歌《群发的我不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知是一首歌唤醒了众人,还是短信拜年已让不少人腻味了,马年新春很多人都发现,手机里收到的拜年短信少了。短信拜年已经out了吗?用什么样的方式拜年才能更好地传递心意?本期海都聊吧,我们就来说一说短信拜年,以及拜年那些事儿。
短信贺新春 渐渐不讨喜
童正忠:短信拜年也就是最近七八年火起来的,每年春节,从除夕下午开始,手机就响个不停。不过这个马年春节,我收到的拜年短信明显少了,去年有近200条,今年只有几十条。
张伟:动一动手指,发条短信只是几秒钟的事,而且很多拜年短信一看就是群发、转发的。雷同的祝福越来越多,确实让人累觉不爱,有些时候真没什么回的欲望。所以我今年仔细想了想,最后选择在微信朋友圈上发一张我和女儿的合影,向亲朋好友拜年。
王林成:今年看来,短信拜年渐渐不讨喜了。工信部一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累计达到182.1亿条,首次出现大幅下滑,同比降41.57%。除夕当日发送量达到110.4亿条,同比下降了8%。
阖家团聚时“低头”伤感情
张伟:短信拜年曾经很火热,甚至催生了“短信写手”这样的职业。可确实有不少人都是处在被动回、被动发的状态。一边看央视春晚,一边编辑拜年短信,这甚至成了一些百姓大年三十的固定“节目”。
王勋:我身边有一些人,群发短信拜年其实是这样的心态:给同事领导发了拜年短信,人家也许不会记得住,但要是没发,人家反而可能记住你。如果是抱着这种心态,应付着群发短信,祝福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此的短信拜年就成了鸡肋。
陈仲庶:如今智能手机这么普及,很多年轻人都成了“低头族”,人和人、亲人和亲人之间的距离在疏远。春节是难得的阖家团聚时分,此时还拿着手机埋头苦发,确实很不好。这就成了人在家里,但心不在家里,不在家人身边,短信拜年也会成为一种负累。
新招老招 用心方能传递诚意
童正忠:那么短信拜年,是不是应该被摒弃?我认为也不尽然,最传统也最亲切的方式是登门拜年,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全用这种方式。年节短信可以发,不过得尽量不群发不转发,而要亲手编写。言简意赅地表达情感,比散文诗一般的转发短信,效果好得多。此外,写上对方的称呼也非常重要。
陈仲庶:今年短信拜年少了,我想也和更多新潮的拜年方式出现有关。很多人开始通过手机的智能软件编辑拜年动画、录视频、发红包、传语音等方式送祝福。这样的互动方式既能让人感受到心意,又有创意。
王勋:有些复古的方式也不错,比如写个书信,或者寄张明信片,我想没人会觉得老土,反而可以保留下来,成为日后的一份回忆。
如果对“短信拜年”的话题,你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想要表达,可通过本报热线电话968111或者本报官方微博告诉我们。
□相关新闻
“新年好,wifi密码多少”
亲朋好友上门拜访,简单问候就直奔“主题”
N本报记者 陈超
本报讯 “新年好,你家wifi密码是多少?”今年春节期间,您一定听过类似的话语。随着大屏幕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这wifi似乎和瓜子花生一样,成了过年家里待客的“必需品”。
“妈,我要回家了,你先把网络开通一下,再帮我买个无线路由器。”春节假期还没开始,在福州工作的白领小李就先给老家南平的妈妈打了这么一个电话。“在家要待七八天,要是没wifi我可受不了。”回到福州上班后,小李还不时向同事们吹嘘自己有先见之明。
而有没有wifi,也决定了年轻人到亲戚家做客时间的长短。“如果亲戚家有wifi,我一般就多坐一会儿。”小李说,大年初一,自己就跟着爸爸妈妈去走亲戚。“他们老一辈在那聊家长里短,我就在一旁玩手机。如果没wifi,一会儿我就消失了。”小李说,父母那辈聊的内容自己实在没兴趣,相比起一年见一次的亲戚们,小李觉得wifi对他才更有吸引力。
wifi或许给年轻一辈带来了不少乐趣,可在老一辈的眼中,这wifi却伤了他们的心。“一进门,拜了年领了红包,扭脸就坐那玩手机了。”福州的王阿姨自己今年过年就被孙子给气得不轻。
王阿姨说孙子去年才上大学,自己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把孙子盼回家,没想到孙子的眼里却只有手机没她这个奶奶。“我没念过多少书,孙子回家正准备问问他大学是啥样,那小子却坐那一个劲地玩手机,问他也是有一句没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