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综
【物理】加强小题训练提升综合能力
解读者:福州三中高三物理集备组
《说明》解读:今年的物理《考试说明》,和去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必修模块的选择题共有6题,除最后一题选择题略难外,其他选择题都较容易得分。从以往的高考卷来看,光学、机械振动等知识点,容易出选择题。
必修模块的实验题有2题,去年是6分+12分的格局,即一个小实验题、一个大实验题,但今年改成了8分+10分的分值分布。对学生来说,要对光学、力学等容易出小实验题的实验,加大复习力度。对《说明》中罗列的14个必考实验,更要全面掌握。
计算题共3题,第一题基本都要拿分。第二题可以看出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差别。第三题是绝对的“能力题”,考生要有“舍得”的思想,因为这一题不是理综卷的最后一题,如果在这里“死缠烂打”,有可能时间不够。当然,对于第三题的前一两问,也不能轻易放弃。
选修题的12分是“性价比”最高的得分点,如果平时能多看看书,这12分完全可以全拿。
复习建议:1.进行小题训练,即必修选择题6题和选修2题的训练,包括答题速度,巩固繁杂的知识点。理综题量大、时间紧,答题时间要从选择题中省出来。
2.提高语文能力。理综试卷有一定的阅读量,很多题会结合一些生产、生活实际,有的学生失分在读不懂题目上。因此,要在本轮复习中学会如何在大量素材中又快又准地找到解题的关键字。
3.提高在物理中的运用数学的能力。在物理卷中,常见到图像题,需要利用数学的函数关系来得到答案。
【化学】回归课本加强实验复习
解读者:福州一中化学教研组组长 陈熙
《说明》解读:2014年化学科的命题指导思想、试卷结构、难度、考试范围与试题数等方面都没有变化,与往年保持一致。《说明》尤其突出化学实验基础部分,再次明确了22个具体的基本化学实验内容。
《说明》一共安排了10道例题,今年调整了例6与例8两道例题,其它8道题保持不变。这两道例题的修订要引起考生的高度关注。这两道例题,素材与知识点均源于课本,通过相关知识点的整合,突出了对考生化学科素质的测试,例8更是比较全面检测了学生的化学科基本素养。
复习建议:研读《说明》可发现,在命题的指向方面,考察记忆知识的比重趋于下降,考查运用知识的比重趋于上升,10道例题中的大部分均以图表、流程示意、实验装置、坐标等方式呈现化学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吸收,与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采用分析、推理和综合等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建议考生:
1.仔细研读《说明》,检查各知识点的掌握状况,及时补缺补漏。
2.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提升化学科素养。要抓住《说明》罗列的主干知识,应用化学实验的研究方法与手段验证主要化学物质的性质,掌握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能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3.加强实验复习。对《说明》中罗列的基本实验内容,要逐一理解和掌握,不能遗漏。虽然化学实验年年考、天天讲、日日练,但是考生的得分却始终偏低,每年答题情况都不太理想。分析这几年的实验考题,大多来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重要物质的性质实验,建议学生回归课本,理解实验的原理、目的、要求、步骤、注意事项、应用及评价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举一反三。
4.温故知新。考生日常需要一定量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化学用语的严谨,文字表述的准确到位,同时要注意订正错误。
【生物】适当增加习题演练频率
解读者:福州三中生物教研组副组长 刘东杰
《说明》解读:今年《考试说明》与2013年相比,总体没有太大变化。变化之处有二:一是题型示例有所变化。所举的例题题数不变,还是8道,但选择题由去年的4题改为5题,非选择题由4题减为3题;其中例5和例8换成了2013年福建高考的原题。二是将原来的“参考题例”改为“参考试卷”,部分试题进行了更换,如第1、第2题分别改为高考原题和省质检试题,第26题也改为高考原题。
复习建议:1.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了解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逐条对照自己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复习。
2.配合老师的复习安排,全面阅读教材,切实掌握生物学相关的结构、过程、原理及应用,建立主干知识与枝节内容的有机联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自主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
3.加强实验复习。认真复习《考试说明》要求的16个基础实验,掌握实验的原理、步骤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将实验内容与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总结探究实验的一般规律,并能迁移、运用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
4.适当增加生物单科习题演练及理综演练的频率,广泛见识多样化的题型,提高解题能力。及时整理回顾做过的试卷习题,以深化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设立错题本,汇总分析自己易错的题型及知识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
文综
【政治】考点调整较多但仍保持稳定
解读者:福州一中高三政治集备组组长谢可奇
《说明》解读:与2013年相比,思想政治科的考点调整较多,但比预想中的要少,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
必修1《经济生活》的变化主要集中在第十课:调整课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调整考点“全面小康的目标”为“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调整考点“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调整课名“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为“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调整考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修2《政治生活》:删除考点“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意义”、“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合并为考点“公民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及其意义”。
必修3《文化生活》:调整课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加两个新考点:“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删除两考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复习建议:1.充分完整地使用《考试说明》。《说明》是高考的风向标,全书由六个部分构成,我们不仅应关注“考试范围与内容”的新变化,还要关注其他五个部分,特别是“考核目标与要求”、“题型示例”及“参考试卷”。
2.对“考试范围与内容”进行深广度的拓展。抓纲务本,巩固考点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努力做到心中有“树”;抓住主干知识,兼顾一般知识;研究当年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归纳总结一般答题技巧,提高复习实效。
【历史】基础史实补缺补漏 重点概念准确解读
解读者:福建师大附中高三副段长、一级教师 王琳
《说明》解读:相比去年,历史《考试说明》内容共有5处改动。“汉到元政治制度”改为“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胜利”改为“红军长征”;删除考点“中体西用”;“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改为“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删除“勃列日涅夫改革”;选修4《中外人物评说》中“康熙帝”改为“唐太宗”。
复习建议:1.全面准确、深入细致地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知识的掌握不能停留在“好像”、“大概”的模糊层面。二轮知识的复习重点在于基础史实的补缺补漏,重点概念的准确解读,知识框架的构建,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和比较。
在知识框架的构建方面,考生一要充分利用必修教材的目录,构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纵向专题框架。二要整合必修和选修内容,以时间为轴,建立横向通史框架。构建通史知识结构时,历史的阶段分期和特征一定要准确把握。在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切忌以练代读。
2.注重答题思路的培养和答题技巧的训练。考生应对照《考试说明》,明确高考考查的历史学科能力要求是什么?这种能力要求在试题中如何呈现?如何审题?不同类型题目的答题的方法和思路是什么?
例如,“描述历史事物的特点”,答题思路可以有: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认识历史事物的新变化;对同类历史事物加以比较得出新特点等。回答特点类题的技巧时,要用抽象性、概括性的语言描述,注意分析历史各方面的状况等。主观题切忌训练过少,答题凭感觉。
【地理】复习要面面俱到做题要注意反思
解读者:福州三中高三地理集备组组长 柯勇
《说明》解读:地理学科的必考内容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选考内容包括《选修2》、《选修5》、《选修6》。
复习建议:考生必须牢牢掌握和理解《说明》所罗列的知识点的知识内容,不给自己留下知识“死角”。在复习策略上,要掌握以下几点:
1.要注意复习面,面面俱到,切不可因某些知识点高考较少考到,而抱侥幸心理去忽略或绕开它。
2.注意用联系的观点去
观察某种地理现象,推理它产生的自然、人文基础,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扬长避短,指导我们生产、生活活动,力求人地协调。
3.适度做练习,做题中要常反思,抓到易错点,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积累解题经验,切忌盲目大量做题,以题目来替代知识的系统复习。
4.牢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独立去对比、归纳不同区域地理事物的共性,以及某区域内地理事物的独
特个性,挖掘其共性产生的地理基础个性、独特地理背景,以研究促记忆、促能力。
5.多向老师、同学请教,多讨论,多记录,多看地图,让知识在辩证中、在多看中得到巩固。
此外,地理学科有关时代性的问题,要注意关心社会重大热点事件,分析事件的自然、人文背景,用所学地理知识回应社会热点。如果能很好地找到地理解题的立足点,那么就能更上一个台阶学以致用、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