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8版:莆田新闻/重点
3上一版
 
红墙古谯楼 文化添新韵
莆商返乡过年 捐五千余万助学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3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间都去哪儿了——镜头下的莆田变迁②
红墙古谯楼 文化添新韵
这里曾是图书馆、博物馆,如今是传统乐器的陈列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古谯楼
谯楼依旧,周边已高楼林立
田尾圆圈环岛已被拆除,路面铺设了沥青
上世纪90年代初的田尾圆圈
 

N本报记者 陈晋 马俊杰 文/图

本报讯 从旧时的古城楼到后来的图书院,从文化集中地到当今市民演奏十音八乐的休闲场所。作为莆田的地标性建筑——古谯楼,原本只是一座寂寥的城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图书馆、博物馆都选择在古谯楼里开设,这似乎给这拥有千年历史的城墙,增添了不少文化韵味。

它是文化集中地

在李祖埭老师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古谯楼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候的样貌。和现在一样的外观,不变的城墙瓦顶,以及依旧通红的墙体,只是谯楼旁的瓦房屋变成了当今的高楼,狭窄的道路也已拓宽。

李祖埭说,他曾在古谯楼里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是1964年时候的事了。“当时就在那呆了两三年,这里曾是莆田最为繁华的地段,而且也是文化集中的区域。”李祖埭说,图书馆、博物馆都曾在古谯楼里,每天都有市民来到图书馆借书或者看报。有时候,这里还是观礼台,逢年过节期间,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从古谯楼前经过,爱凑热闹的市民总会争先恐后地来到谯楼边,探出脑袋,感受那种喜庆的气氛。

如今,古谯楼已经成为当地传统乐器的陈列馆,闲暇时,老一辈莆田人都会背着乐器,来古谯楼演奏一番。或许,只有他们手中的乐器,才能唤起这代人心中对古谯楼的回忆。

“圆圈”已成地标词

说起莆田市区特有的交通标志,“圆圈”是大多数莆田人指路时,说出最多的一个词汇。外观成圆形,便于记忆,于是莆田人总会在有圆圈的地方,给这里的地名加上“圆圈”二字,如田尾圆圈、阔口圆圈、沟头圆圈及天九湾圆圈等。

记者从照片上看到,过去路口都有一个圆形的花圃,分隔四方来的车流,但随着城区交通发展,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猛增,圆圈已经制约了市区车辆的通行效率。从2013年起,市区的四个圆圈均已被拆除,只留下那圆形的外线依稀留存。

虽然“圆圈”早已从这座城市中消失,但每当人们说起这几处地方时,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加上“圆圈”二字,也许是因为习惯,但更多的是对它们的怀念。

□征集令

从莆田版“三坊七巷”到旧体育馆,从古谯楼,到消失的圆圈——莆田城市建设步伐越走越快,但这座城市的历史却一直延续着。为了更广泛地深入记录莆田的发展与变迁,寻找尘封中关于莆田城市的建筑、人文及古迹的记忆,从今日起,本报向市民发起“时间都去哪儿了——镜头下的莆田变迁”老照片征集活动,面向所有老照片持有者、摄影爱好者征集莆田老照片。

征集方式:市民可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8111;或将照片、资料及个人联系方式,发送到1731838317@qq.com。

感谢李祖埭提供老照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