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4版:莆田新闻/社区
3上一版  下一版4
 
看“红色钟楼”重温激情岁月
文献东路与北大北街交叉路口 窨井盖塌陷部门将处理
车站通道浸水 市民搭“桥”通行
四老人组团 千里走单骑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3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间去哪儿了——镜头下的莆田变迁”⑤
看“红色钟楼”重温激情岁月
莆田二中旧址,有一座哲理钟楼,曾是闽中第一个共产党支部所在地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哲理钟楼
2011年6月,正在修缮中的哲理钟楼
楼顶上的百年老钟
 

N本报记者 陈晋 马俊杰 文/图

本报讯 “钟声悠扬,远播万里,童年的母校美名哲理。”每当哼起这首校歌,莆田二中的校友都能想起当时在二中的时光。1878年,莆田二中的前身莆田哲理中学成立,校内有一座著名的哲理钟楼,1952年改名为莆田第二中学并沿用至今,1956年被评为省重点中学,1997年被评为福建省“省一级达标中学”。上世纪70年代初,莆田二中曾迁址城厢区西郊杨梅山。2005年3月,学校搬迁至荔涵大道旁的新校区。

昨日,记者按着李祖埭老先生拍的照片,找到了二中的旧址,位于荔城区仓后路市政府机关宿舍区,但由于大门封闭,无法靠近钟楼。记者了解到,这座红色砖木结构的钟楼建于1899年,是闽中第一个共产党支部所在地,培养出了陈国章等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因此也有“红色钟楼”的美称。李祖埭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他拿着旧相机拍照时,还能看到不少学生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但现在只留下这座空荡荡的楼房。

校友小吴说,哲理中学是二中的前身,后来初中部和高中部分离,初中部搬迁到梅园路一带,高中部则搬迁到西天尾镇。小吴回忆,当年在二中念书时,对“红色钟楼”颇有印象,但那时候学校已经不在钟楼的位置,不过从校歌中可以找到些许的痕迹。

说到旧二中,还有一样东西值得一提,就是学校门口那尊雕像,他是我国唐末御史、文学家黄韬。小吴说,最早黄韬的墓就在校门口附近,为了纪念他,就在墓地的位置上竖立了一尊黄韬的雕像。

征集令:莆田城市的发展如此之快,本报也已经报道了五期关于莆田变迁的故事。为了能寻找关于莆田城市的建筑、人文及古迹的记忆,本报向市民发起“时间都去哪儿了——镜头下的莆田变迁”老照片征集活动,面向所有读者征集莆田老照片。

征集方式:市民可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8111,或将照片、资料及个人联系方式,发送到邮箱1731838317@qq.com

(感谢李祖埭老人提供老照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