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深圳公车改革 步伐迈得如何
断腕
不能随意为一个问题 立一个法设一个税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3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圳公车改革 步伐迈得如何

 

背景:目前,深圳市公车改革进入倒计时,3月20日深圳市直机关所有涉及改革的车辆将被封存,等候下一步具体处置。涉及的在职在岗正局级以下公务人员,将按职级每月发放交通补贴,具体补贴数额未有定论。(详见本报今日A12版报道)

观点1 期待“好声音”带来好效应

深圳敢啃“硬骨头”,动真格,取消正局级以下干部配备的公车。“以后真的没公车开了”,官员的这番话很无奈,对民众而言,却是美妙的“好声音”。因为公车腐败,每年都在耗费国家无数公帑,百姓腹诽已久,愤怒有加。

深圳这样的车改,在国际上并不乏见。韩国首尔当年也是车满为患,现在“官车”(个人专用车)数量砍到只剩4辆,市长一辆,三位副市长各一辆;香港特区虽有700万人口,17万公务人员,但全港享有专车待遇的公职人员仅二十来人……深圳的车改力度虽与这些城市不能相提并论,但也算是一种“次优选择”。毕竟,改革很难一蹴而就,只要改革是进步、向好的,我们就应欢迎和鼓励。

“小步”迈的次数多了,更好的车改或许就会出现。

去年年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提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徘徊近20年的公车改革终要破冰。深圳公车改革只是顺势而为,但愿它能带来“鲶鱼效应”,点燃公车改革之火,在全国各地燎原。

(惠铭生)

观点2 车补“无定论”车改“难定位”

深圳列出“交钥匙、封公车”具体时间表,表明公车改革已迈出实质性一步。然而,其交通补贴“未有定论”,令人不无担忧。若车补“无定论”,则车改“难定位”。要知道,车改的核心就是“货币化”,即发放交通补贴,这是车改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从多地试行情况来看,公车货币化显得不尽如人意,客观上增加了公务员的现金收入,一直难逃“公车改革等于公务员加薪”的非议。比如,在一些城市中,“官越大出差越多”是设定补贴的基本思路,西安经发集团的车补最高每月达5300元,为当地最低工资5倍,令人咋舌。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车补应“适度”,而不是“无度”。一些地方和单位擅自提高标准,给公务员滥发车补,显然违背了“适度”原则。如此语境下,深圳不能让补贴标准“未有定论”,拖了车改的后腿,可适当引进公众参与,比如开听证会。      (张西流)

观点3 停开公车是车改第一步

深圳公车改革绝不是一停了之的一锤子买卖,它意味着车改才刚上路。首先,取消公车并不意味着正常的公务不需要用车,正常的需求要通过适当方式来满足。主要是三个方式:一是交通补贴,既有弹性,又可以保证普适性的要求;二是组建用管分离的车队,有的是隶属政府机关事务局的车队,有的则是社会提供的专营车队;三是远距离的交通,如跨省的,据实报销。应该来说,这三个方面统筹了时间与效率,可以有效保障公务交通的合理需求,总体方向没有问题。

方向没有错,但度如何把握则是一个难点。即什么是正常的公务交通需求,界线在哪里,如何细化测算办法,如何发放车补。这些,要求增强制度的约束,增加支出的透明度。      (木须虫)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