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苏燕梅 包华 文/图
本报讯 他们不是考古专家,却每周末都要组织几次寻宝行动。他们不是驴友,足迹却遍布福州的大山小山。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榕城博友。昨天上午,记者跟随这群博友,经历了一次寻宝行动。寻宝的地点,是福州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的狮山。寻宝的内容,是狮山上的十三处摩崖石刻。这些古代石刻,价值尚待挖掘。
“当山僧瑞迹”
出发之前,这群博友自制了寻宝图。他们找来了福州一位老文物工作者黄春荣写的书籍,将狮山上的这十三处摩崖石刻进行一一记录,准备按图索骥。同时,他们还找到林浦村文物组组长林修长,由他带路。
“把脚挪一挪,脚下有字。”没走几步,林修长就让博友们做“高抬腿”,宣布第一处宝贝寻到了。“当山僧瑞迹”,刻在上山的石阶上,“瑞迹寺据说是宋朝一个叫做当山僧的人建的,大家为了纪念他,才刻了这几个字”。
就在石阶旁边,博友们又发现了一大块石刻。这块石刻旁边还用石头围着,上面写着百来个字。“这就是著名的林瀚示裔孙摩崖题刻,”林修长稍作停顿,开始讲述:林瀚是明朝南京兵部尚书,正德十三年,他清明回乡扫墓。扫墓归来时,在这里停车,看到农民在田里劳作,就教育子孙要重视农业,发扬艰苦精神。“这块石刻,原来是在山下的,前几年因为修路,才移到这里。”
偶遇塔形石刻
虽然有了寻宝图,有了引路人,寻宝的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因为黄春荣的书是二十多年前写的,这些摩崖石刻随着修路和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人淡忘,连一些当地人都不知其所在。
为了寻找写着“狮山界”
的石刻,博友们撒开腿,满山跑。虽然林修长在林浦村干了三十多年文物保护工作,可他也不知道在哪里。博友们不肯放弃,终于在林斯琛的墓旁问到了一位知情人。“狮山界”就在附近,博友们听了这话,顿时精力充沛,把附近寻遍后,发现了这块石刻。
昨天的寻宝活动持续了八个多小时,博友们不仅把寻宝图上的摩崖石刻都找到了,还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处鲜为人知的石刻,就在一堆墓群中。博友们心中喜悦,用水将石刻浇湿,一时间一个塔形的石刻就映入眼帘。
博友林先生告诉记者,昨日参加寻宝的博友有17人,都是榕城博友会的成员,有公务员,有退休人员,有民俗专家。年龄跨度也很大,有七十多岁的老者,也有三十来岁的年轻人。
昨天傍晚,刚回到家的林修长告诉记者,林浦村的摩崖石刻资源丰富,不仅有唐、宋、明代的石刻,连闽越族的祈雨图都有。祈雨图位于林瑞寺后山,上面刻着几何形云纹和雷纹,这样的岩画在省内仅有两处。林浦村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石刻,等着大家来发现。
感谢福州郑先生提供新闻线索,奖100元
□链接
林浦村
位于福州仓山区城门镇,2008年被评为“福建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林浦村文物资源丰富,分布着30多处名胜古迹。林浦村历史长达数千年,有闽越时代的崖画,有两座唐代古刹,有数百年的宋帝行宫和宋朝古书院等。村里出过众多名人,有明朝“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有清顺治戊戌科进士、闽中著名经史学家林云铭,乾隆二年榜眼林枝春,清末民初福建省同盟会总干事林斯琛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