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社 中新网 新京 北晚
25日19时,杭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从3月26日零时起,在原有“错峰限行”基础上,对小客车采取控制总量措施。杭州由此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天津之后,又一个实施汽车限牌限购的城市。
经历过几番限牌传闻和政府相关部门辟谣的“拉锯战”之后,杭州市政府这个“空降式”的限牌决定,还是让部分市民感到突然,当日杭州全城4S店掀起“抢购潮”。
□现场
限牌当晚 有人一次买125辆
4S店 乱
25日20时30分,在汽车销售4S店较为集中的杭州绍兴路,记者接连走进奥迪、宝马、大众、别克等多家4S店,几乎所有的店都有五六百名顾客。
“还有两个小时就要截止了,有看中的车赶紧下单。”工作人员一边派券,一边提醒顾客。“其实也没啥好讨论的,有啥买啥吧!”一位来自宁波的先生劝自己的朋友。“刚才我买了什么车?”一位购车者签完合同后转身问同来的朋友。
有位金姓男子为其名下125辆新购的长安微面上了浙A的车牌。金先生说:我考虑到要限牌,所以提前把车先买好。至于新车买过来再卖出去是否会贬值,金先生认为确有风险。实际上,“囤牌”确实风险很大。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陆献德表示,自3月26日零时起至4月25日24时止,全市暂停办理小客车的注册、转移及转入本市的变更登记。
现车价 贵
“平均每辆车比之前贵两万元以上呢!”本来想赶在“限牌令”前再买辆车的陈先生空手而归,他说,他去年5月买的一辆大众朗逸中配,所有手续办好花了153000元,“今天所有优惠都没有了,还要捆绑销售车内装潢。”
接近24时,奔驰4S店销售人员沈先生估计,当日的销售额保守估计会是平日的四到五倍。
卖车的 赚
小张是汽车4S店的销售代表,他说,从去年11月有限牌传言开始,一天也没休息过。
有细心网友统计,从2013年11月开始,不到5个月时间里,有9次较大的限牌传言。每次传言,他们都要经历一次销售井喷。小张一边干得很累,一边拿着生涯中最高的奖金。
3月23日,他已经通宵了两个晚上。24日,小张更新了一条微信,是在车上拍的,他神情憔悴,身旁有个大眼睛女孩,上面有一行字:我们结婚吧!现在,小张连发微信的时间都没有了,签单、交车,一天二三十辆。
□政策
无偿摇号 摇中比例约为1∶4.7
摇号与竞价结合不限新能源汽车
自3月26日零时起,杭州将正式实施无偿摇号与有偿竞价相结合的限牌措施,其中八成采取摇号方式,其余两成采取竞价方式。每个车牌的竞价指标设保留价1万元,单位和个人分别竞价,不设最高限价。
为鼓励更加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杭州市还规定,对购买新能源汽车者,随购随上牌,不受限购影响。
限购的同时,杭州市还宣布自2014年5月5日起,对原已实施的“错峰限行”时段进行调整和延长。
一人年摇12次二手车只转一次
杭州的二手车,只能转让一次。摇中比例大概是1∶4.7,一年可以摇12次。申请摇号以个人为单位,不以家庭为单位。也就是说,你有一辆车,但老婆没有,还是可以去申请摇号的。
声音
“限字令”并非万能药
“限购政策事关百姓,重大措施应该举行听证会。”杭州一家民营企业的董事长董绍林说。
“治理杭州堵局迫在眉睫,通畅的交通和买车的自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限牌更像是治堵无奈的底牌。”市民蒋云芳说。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说,“限字令”并非万能药,当前有些已经实施“限字令”政策的城市,治堵、治污效果并不明显。根本方法还在于转变城市发展思路,出台市场化引导手段等深层次的治理。
□质疑
新闻通稿走漏风声?4S店提前知道?
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有关于杭州限牌的传言一度成为民众饭后茶余的谈资,诸多汽车销售门店趁机造势,在该年7月和12月曾两度掀起购车高潮。据统计,这两个月杭州主城区的机动车上牌量分别达到了1.94万辆和2.09万辆。
面对媒体及民众的频频追问,杭州市治堵办、交警等部门始终三缄其口。在2014年的杭州市两会上,市治堵办相关负责人更是明确表态限牌“尚未提上议程”。
就在杭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当天,有汽车4S店给客户群发短信称,杭州零点(26日)将限购,请赶紧购车。当记者追问如何得知限购信息时,该汽车4S店的销售人员表示,是综合多方消息得知,并称消息绝对准确。
而此前网络上出现一份所谓限牌发布会“新闻通稿”。在这份“新闻通稿”上明确标注了“3月26日零时”为限牌时间,并附有相关详细措施。记者发现,这些均与新闻发布会上所通报的内容完全吻合。
新闻泄密将追查 “突袭”发布是经验
“不知道4S店是故意的,还是听到了某些风声。”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陆献德表示,出于利益驱动,即便当天政府方面不宣布限牌,4S店也会不断“传”出一个“限牌日”来,“进行商业炒作”。
“网上这个‘通稿’我真的不清楚,但不保证信息完全没有泄漏。”被问及杭州限牌消息被泄一事,陆献德显得十分无奈,并称政府工作人员均遵守保密纪律,为何信息会走漏尚不得知。同时,陆献德也表态,政府方面会追查消息泄漏的原因。
他还解释政府向公众保密的最大原因是限牌“太过敏感”,总结其他已推“限”城市的经验,选择“突然袭击”的方式更为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