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建芳 李薇 何旌 实习生 许毅栋 文/图
海都讯 第八期海都小记者于3月22日、29日两个周末结束了所有课程的培养。在这期小记者课上,我们特别邀请了儿童文学研究员和作家“加盟”,他们分别是海峡儿童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郑伟老师,省写作协会会员、省传记文学协会理事陈勇老师。两位作家带领小记者畅想未来世界、漫游童话国度,让小记者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
在活动课上,小记者们听“仓颉造字”的传说,玩起了猜象形文字的游戏,还品佳茗、识闽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本报社会部副主任张伟老师和社区部主任黄縯老师,还为小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新闻采访经历,让小记者过足新闻瘾。
活动课 听造字传说 猜象形文字
“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字?”在第八期小记者的国学智慧课堂上,省阅读学会传统文化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德学书苑创办人毛慧青老师,一上课就向小记者展示了一张张“既像文字又像图画”的图片。
“是‘目’字!”聪明的小记者立马回答,“因为它长得就像一只眼睛!”
“可是,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用什么方式记录呢?”毛老师又向大伙们抛出了问题。“可以放石头!”“在树上刻记号!”……小记者们纷纷为古人出主意。
毛老师告诉小记者们,当口耳相传已经不能满足古人传递信息的时候,古人就通过结绳记事的方式来记录信息,但绳结不能表达要记的是什么事,它只能起到提醒作用。之后,“物件记事”应运而生,如用一块牛排表示友好和联合,用一根砍断了的牛肋骨表示断交,苦果表示同甘共苦,藤叶表示永不分离……这种借实物音、义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后来成为“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
再后来,古人渐渐将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图画和符号表示出来,形成了最早的汉字雏形,而相传仓颉将前人的这些“符号”、“图画”进行整理,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字,这便是“仓颉造字”的传说。
毛老师还向小记者展示了简单象形字的演变过程。不管是关于天象的“云”、“雨”,还是地理上的“山”、“水”,甚至是日常家居中的“门”和“壶”,都从原先复杂的象形图形,不断演化为现代的汉字,古人的智慧让小记者啧啧称奇。
课堂上,小记者三人一组,玩起了猜象形字的游戏。游戏从简单的“日、月、目”开始,而后不断加大难度,“‘马’字的图形上有鬃毛”“把‘兔’字横着看就像一只兔子了”。
一场头脑风暴之后,小记者在老师的提示下顺藤摸瓜,将古老的象形文字一一解读出来,玩得不亦乐乎。
作文课 编故事有大技巧:让人看了开头,猜不到结尾
“什么叫故事?”“编的呗!”当海峡儿童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员郑伟老师抛出这个问题时,小记者们的答案让人忍俊不禁。
那,故事能瞎编吗?什么样的故事才算是好故事呢?郑老师的课,就是让小记者们听故事、阅读短篇童话,从儿童文学里学会“编故事”的方法,然后自己发挥想象力,写创意故事。
“我小的时候不会写作文,有一次写作文一连用了九个‘有的……有的……’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因为自己故事读得太少了。”郑伟老师告诉孩子们,一个好故事要“吊人胃口”,让人“看了开头,却想不到结尾”。
他现场讲了一个老头坐车到镇上卖菜的故事,让小记者们猜结尾。大家七嘴八舌猜了一通,但没有一个人猜中。而当结尾“曝光”时,小记者们又惊讶,又好笑,读故事的兴致一下子被勾了起来。
课堂上,郑老师还专门准备了三篇短篇童话,让孩子们阅读、点评,并且从中发现“编故事”的技巧:结尾要让人大吃一惊,但不能瞎编,要有合适的“理由”,有矛盾和冲突,有对生活的思考……
小记者们的悟性也让郑老师大为赞赏。一篇名为《时光手机》的童话,讲的是小学生大奇与唐代诗人李白建立了手机联系,还帮李白出版新诗集的故事。林烨韩小记者质疑:“两者语言不通,如何交流?”郑老师说,这说明小记者有自己的思考,看出了童话的“破绽”,值得鼓励。
读完了童话,轮到小记者们自己编故事啦。郑老师从苹果手机的标识入手,给孩子们展示了被虫咬的苹果、戴帽子的苹果、被啃出一张世界地图的苹果、大苹果吃小苹果、苹果咬人……种种关于苹果的奇思妙想,让小记者们“心痒痒”的,忍不住也拿起笔来,开始创作一个关于苹果的故事……
写新闻有章可循:写“现场播报”,当真正小记者
“在3月的一个周六下午,海峡都市报大厦里,一场十分精彩的抢橡皮游戏开始了,快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八期小记者刘岚煜在课堂上写起了“现场新闻”。
省写作协会会员陈勇老师,第一次走进海都小记者的课堂,带来了一节“抢橡皮游戏”作文课。抢橡皮游戏是一个很经典的游戏,两位选手分别在桌子两侧面对面站着,桌子中间放着一块橡皮。听到老师口令是“一、二、三,左手”时,双方都伸出左手抢这块橡皮,谁又准又快地抢到,谁就赢了。
游戏中,小记者王锦程和蔡旭辉被挑中,成为对决的两方,而其他小记者则负责观察和记录,并写下一篇现场新闻稿。
“此刻,身穿黄棕色相间大衣、蓝底牛仔裤,脚穿蓝色运动鞋的王锦程,正与身穿黑色毛衣的蔡旭辉对峙着,两人鼓着腮帮子,似乎想要用眼神杀死对方……”有小记者这样描写道。
两位“选手”虎视眈眈,还在等着老师的口令开始抢橡皮,其他小记者也没闲着,围在选手旁边问个不停,“你现在是什么心情?”“你觉得你能获胜吗?”……甚至还有小记者去摸选手的手心,看他们有没有出汗。
其实,这也是陈勇老师教给小记者的写作方法,要通过采访去了解细节,才能有新闻的素材。
“小记者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具有对周围事物的辨别力以及不断收集周围信息的能力。”陈勇老师总结说,采访是有技巧和方法的,沟通能力直接关系到采访的成败。对于小记者来说,首先要做到采访注意礼貌用语,提出的问题要让对方感兴趣、好回答。
小记者们到底写了啥?关于苹果,他们有怎样的想象?他们又写了一篇怎样的抢橡皮“现场播报”?在下一次的作文版面上,我们就将刊登第八期小记者的优秀作文,并配上指导老师的精彩点评。小记者和家长们,请拭目以待吧!
古人能将具体事物变成丰富的文字,他们的想象力让我惊讶!
——八期海都小记者吴宵航
我很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在创造文字过程中的探索精神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八期海都小记者谭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