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1版:财道/重头戏
3上一版  下一版4
 
明前茶青 今年不愁卖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4年4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前茶青 今年不愁卖
福鼎茶农采茶一天能赚上千元;厂家下乡堵门抢收,收购的比采茶的人还多
茶农在家剥茶针
中午1点,福鼎一茶叶市场仍然人头攒动
熟练的女工,一天也只能摘十来斤白毫银针
 

N海都记者 邱也栩 文/图

海都讯 民间一直流传:明前茶,贵如金。据了解,作为福建明前茶主力的福鼎白茶,今年茶青价格同比上涨50%以上,不少茶农一天就能净赚千元。

前日记者奔赴闽东白茶的核心产区——福鼎市,一睹农户采茶忙、茶企忙抢茶的热闹景象。前几天,来这里收茶青的比采茶的人还要多。

白茶企业猛增茶青需求大涨

明前茶,顾名思义,即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它吸收了整个冬天的风霜雨露,天地精华,且无虫害之忧,品质最好。明前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口感清甜。记者在福鼎产地尝了一杯明前茶,甘甜润口,唇齿留香,令人难以忘怀。

著名的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等都是个中佼佼者。我省的明前茶主要有绿茶、白茶、红茶等,其中白茶占了80%的量。

早些年,白茶多出口,几无内销,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说法。但是近年来,白茶在“墙”内越来越芳香扑鼻。

“不像西湖龙井动辄几千上万一斤,白茶中的极品白毫银针,现在一斤也就千元上下,更别说其他品种了。”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克平说,白茶是地道的平民茶,且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储藏和保健的价值高,所以不管是收藏还是饮用的人都多了。

此外,从采摘到销售,如茉莉花茶等至少要8个月,而白茶只要一个月左右,资金周转要快得多。

“有利可图,变现又快,于是单单今年,做白茶的企业就多了100多家。”邵克平说,需求量大涨,导致明前茶茶青价格同比涨了50%,“优品白毫银针的茶青,去年58元/斤,今年至少要90元。”

目前,福安等地的绿茶也已少量上市,每斤售价从几十元到300元不等。而武夷山的正山小种、武夷岩茶以及安溪铁观音等茶叶采摘时间会晚一些,预计要到4月底才会大量上市。

“采回来就是钱,不采就变叶子”

春分到立夏,前后50天左右,是春茶采摘期。而尤以明前茶采摘最为讲究,一芽一嫩叶最好。

今年春节后低温阴冷持续时间长,明前茶开采,比往年迟了十多天。这几天雨又下得大,摘不了。“温度没到,新芽难冒,温度一高,叶子又都长出来了。”因此,采摘明前茶,时间更要掐准,得争分夺秒。

昨日,在福鼎市管阳镇2000亩的河山茶基地,数十位女工趁着天晴,分散在各山头抢摘明前茶。她们多挎着塑料篮,双眼盯着半人高的茶树,手一伸,就折下银针芽尖。一个熟练的女工,一天也只能采十来斤白毫银针。

山里的茶农,忙起来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早上4点天蒙蒙亮就得上山,拿着手电筒开采,中午回来吃个饭,继续采到天黑。

“采回来就是钱,不采就变叶子啦!”要知道,刚刚冒头的茶芽一斤值20元,等变成叶子了,价格锐降到3~4元。

晚上回家,茶农还得剥茶针,就是把茶芽两边的嫩叶摘掉。这可是精明的算计:1斤茶芽茶青卖20元,但如果剥了茶针,一斤可以剥4两银针,可卖7元一两,剩下的嫩叶能卖2元多,加起来,茶农能多得10元钱。

“我爸妈都快70岁了,家里原有一小块茶园,荒废了六年,听说今年茶青抢着要,二老这几天跑回乡下,一天摘的也能卖1000元。”邵克平笑言。

采回来的茶青,经过晾晒萎凋、渥(音“wò”)堆(给茶叶添加菌种、泼水、覆盖的过程)、烘干,前后60~70个小时,排掉水分,去除青气和涩味,就是初成品毛茶了。

“茶青不愁卖,一会儿就没了”

昨日中午1点,福鼎市点头镇的茶叶交易市场内人头攒动,这里是闽浙地区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从早上到天黑,买茶和卖茶的人络绎不绝。“这会儿人算少的了,早上和傍晚,人跟蚂蚁似的。”附近的店家说。

来自柘荣县堵坪乡的茶农老刘凑上来,“我这儿有七八十斤,您要我还有,明天还会来。”

老刘说,今年茶青确实好卖,一天都好几个厂家来问价,“不愁卖,一会儿就没了。”

这也是今年春茶市场的真实写照。“颠倒过来了,以前是茶农上门求我们买,现在是我们堵着门,求着他们卖。”福建满堂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伟说。

“前几天附近的茶山上,来收茶青的比采茶的人还要多!”邵克平表示,很多小厂家骑着三轮摩托车就来拉,“现在好的茶青可紧俏了,要走后门,不熟悉的还不卖给你!”

□小贴士

冲泡明前茶不要用沸水

海峡茶都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明前茶都比较细嫩,因而冲泡不要用沸水。一般以80度左右为宜。

不过他也提醒,一些肠胃不好的人最好不要饮用明前绿茶,因为此时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较高,会加重对肠胃的负担。对于胃酸不足和抵抗力不强的人来说,还有可能造成“晕茶”,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征集令

有啥应季时鲜 快来报信

福建一年四季,瓜果蔬菜,山珍海味层出不穷。但美味虽多,老天各有安排,什么季节吃什么菜,可是吃货们必修的一门学问。本报推出的《吃货尝鲜记》,专门打探应季的各种时鲜。吃货们,有什么消息,有什么经验,赶紧打968111报信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