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燕燕 关铭荣
海都讯 笏读hù,原本是指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拿着的小板儿,用玉、象牙或竹片等制成,可以写上想要禀报的事,给自己提个醒,称为朝笏,在电视剧中常可以看到。后来,笏引申为戏班用来写戏目,供人点戏用的手板。从清朝开始,笏板废弃不用。
笏不是随便就有的,旧时,只有在京城做官、随侍皇帝左右的大臣才有笏,是权力的象征。在莆田秀屿区有个小镇,名字挺贵气,就叫笏石。
家门显贵满床笏
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耕读书院院长、编审陈章汉说,旧时,笏板是通行证,有了笏,才能和皇帝对话,而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他们都是朝廷高官,手中都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了床头,称为“满床笏”,后人将这个故事编成戏剧,写入小说,在民间广泛流传。
后来,“满床笏”这一典故被用来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在民间,一些有钱人家喜欢把郭子仪的画像悬挂中堂,称作“天官图”,以祈全福全寿。
小镇有巨石如笏
笏石是个古老的沿海小镇,离湄洲岛仅24公里,狭窄的老街铺着粗朴的青石,两旁的房屋大多保留着旧貌,土木混合结构,二三层高,逼仄而破旧。这里是平原和沿海交界的地方,素有“三关司马桥、沿海头”的美誉,也是沿海主要的货物集散地。
当地的老人们还记得清代建成的“笏石宫”有一副对联,“笏是石石是笏石化名在,神为人人为神人度神灵。”
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林成彬说,笏石山上有巨石,犹如一片“笏”,人们取“缙笏朝天”之意,雅化为“笏石”。传说戚继光平倭后,逃难的百姓回来,看到笏石山上有一块圆柱状巨石,高约三丈余,形如笏,附近水陆交通便捷,便定居下来。
笏石古街较窄,清末民初,每逢元宵和中秋佳节,大街小巷齐点灯,上面用“白龙头布”遮住,布下挂着宫灯、走马灯、玻璃灯……看上去很壮观,被称为“笏石灯”,现场还有锣鼓表演,家家户户燃起篝火,拜祭祈福,还给路人发“丁饼”。林成彬说,如今到了元宵,笏石仍会点灯,可能盛况不及当年,但仍吸引了很多游客,央视还千里迢迢来拍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