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侯希辰 通讯员 丁际超 袁自由 文/图
海都讯“吕叔叔,我又来看你了。”昨日一早,宁德蕉城区三都镇松岐村80岁的陈祖成老人,来到三都烈士陵园。他在吕学政烈士墓前鞠躬、献花,细心地擦拭着墓碑,而后坐下,讲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
每年清明前后,陈祖成老人都要为吕学政烈士上炷香、献束花,一坚持就是64个年头。老人甚至筹资30万元,建成了三都岛上这座唯一的革命烈士陵园,让38名烈士英魂长眠于此,守望着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海岛。
64年不忘吕叔叔
“要是没有他,可能就没有我,这份恩情永远不能忘。”
从三都镇码头,顺着环岛路步行20多分钟,就能来到三都烈士陵园。“要是没有他,可能就没有我,这份恩情永远不能忘。”陈祖成告诉海都记者,1941年,父母被日寇杀害,年仅6岁的他与爷爷相依为命。“8岁时爷爷去世,自己只能帮人放牛,没吃过一餐饱饭。”陈祖成说,1949年8月,解放军攻打三都岛时,他看到好多年轻的战士牺牲在冲锋上岛的沙滩上。
三都岛解放,当地成立了派出所,一名20多岁的叔叔来陈祖成家问长问短,说有事就找他。知道只有他一个人生活,年轻的叔叔隔三差五来看他,帮着挑水种菜、修缮房屋。后来陈祖成才知道,这名叔叔叫吕学政,是长江支队南下干部,担任三都派出所第一任所长。
陈祖成说,那时村里分配给他2亩多的土地,把他高兴坏了。可这些地全被瓦砾覆盖,对于那时只有10多岁的他来说,耕作成了难事。吕学政知道后,带着锄头来到他家,清走瓦砾,挖出水沟,种下了200多棵地瓜苗,“双手磨出了好多水泡”。地瓜成熟了,吕学政又来了,“帮我收了500多斤地瓜”。
那年除夕头天,吕学政扛着一个麻袋来到陈祖成家,里面有45斤大米。“吕叔叔做饭,陪着我过年,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吃上白米做成的年夜饭。和他在一起,感觉又有了家。”
然而,就在1950年2月25日,吕学政在与反革命组织“大刀会”的一次殊死搏斗中,英勇牺牲了,年仅29岁,“我跑到派出所,跪在吕叔叔血肉模糊的遗体边大哭”。从那年清明节开始,陈祖成每年都要到吕学政烈士墓前扫墓、祭奠。
把他们安葬在一起
“没有牺牲在三都岛上的烈士们,你们就没这么好的日子。”
从民兵队队员到生产队队长,从搬运站站长到造船厂副厂长,陈祖成退休了。每次儿孙团聚,他总会给孩子们讲吕叔叔的故事,“没有牺牲在三都岛上的烈士们,你们就没这么好的日子。在外头赚钱了,可千万不要忘本,要记得造福三都百姓。”
几年前,陈祖成看到烈士们被分散安葬在岛上各个角落,几十年风吹雨打,一些无名烈士墓都破损了。“就想着修建一处革命烈士陵园,把吕叔叔他们都安葬在一起。”想法不仅得到孩子们的支持,而且得到了宁德相关部门的帮助,筹资30万元。三都边防派出所也帮忙去档案馆查找资料,在荒山野岭找烈士骸骨。
2010年6月,烈士陵园开始修建,70多岁的陈祖成几乎吃住都在工地上。半年后,一处不大却十分精致的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安息着38名烈士英魂,其中29名是当年解放三都岛战斗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另外9位是新中国成立后牺牲的烈士”。
烈士陵园建成后,每隔几天,陈祖成都要到这里,浇花、拔草、扫扫地,看到节日里很多人来烈士陵园祭奠先烈们,“心里高兴,人们没有忘记他们”。
在采访中,三都边防派出所官兵说,部队只要来了新战士,都会组织他们到陵园看看,听陈祖成讲吕学政烈士的故事,烈士陵园也成为当地学校的德育教育基地,“先烈的精神,我们要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