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1版:社区/坊巷
3上一版  下一版4
 
锜修补手艺见证勤俭家风
美容院里 她们结下母女缘
短信是真是假 夫妻意见难一致
一包卫生巾 令他火了
大学宿舍中的“地中海民宿”
携手大客户共谋“省钱”计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4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锜修补手艺见证勤俭家风

锜好的破裂盘子
 

修补手艺见证勤俭家风

N海都记者 李帅 关铭荣 文/图

海都讯 锜的读音是[qí],它的本义是古代一种三足的釜,或者是古代一种凿木工具。在福州话里,它的读音是[gí],“锜”是把两样东西用铆钉铆在一起,最经常用的词是“锜碗”,就是指用一种弯曲的钉,将有裂缝的碗接补起来。

年过古稀的齐上志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老福州。他说,居家过日子,难免有碗、盘磕磕碰碰的,过去的福州人家,打破了碗、盘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锜碗的师傅,修好之后又端上了餐桌。他们觉得这种锜过的碗、盘是勤俭家风的体现。

齐老先生说,印象中,在他小时候,锜碗的师傅会挑一条竹扁担走街串巷,扁担头的位置装上两根细弹簧,弹簧顶端分别装着很硬的小瓷杯,师傅一走,肩上挑的担子一颤,两个小瓷杯就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音,路边的人家听到了,就知道锜碗的师傅来了。

为了展示这种老手艺,齐老先生专门从朋友那里借来一个锜过的盘子。盘子上有很多小钉,沿着盘子的裂纹排列。齐先生说,这是五六十年前锜的盘子,直到今天,盛上水依然不漏。锜碗时,师傅把打破的碗片拼合起来,计算好该用几个钉,然后用工具在瓷碗外壁裂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用小锤把小钉小心翼翼地钉入小孔,最后还要涂上油灰。

在福州民间,流传着不少有关“锜”的故事。传说曾经有一个有钱的老财主,为人很吝啬。他有一件传家宝,是一个青花大盘,老地主经常在贵客临门时把它拿出来,装菜端上桌,显摆一下。有一次,丫鬟在厨房里失手把青花大盘摔在了地上,当时老财主在厅堂里并不知道。丫鬟吓得大惊失色。万幸的是,夫人很喜欢这个乖巧的丫鬟,替她花重金找来最好的锜碗师傅,把青花大盘修补好。因为师傅手艺精湛,大盘补得严丝合缝,老财主居然没有发现。

齐先生说,上世纪60年代,随着制瓷的工艺进步,瓷器逐渐进入了规模生产阶段,锜碗这个手艺就逐渐消失了。“锜”这门有几百年历史的手艺,现在几乎失传了。

感谢福州齐先生报料,奖50元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