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南方都市报
4月4日,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历史的居民楼,突然粉碎性倒塌。此后,城市老旧楼房的安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我住的房子还安全么?面对这一疑问,答案很可能是不知道。因为,目前政府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居民楼,缺乏彻底的安全检查,更不用说建立起详细的房屋使用档案了。
今年1月,浙江有关部门出具报告,将该栋建筑定级为C级危房。根据初步加固方案,需要400万元左右的加固费用。谁来承担这笔费用?悲剧的是,正在协商之际,这栋楼突然塌了。如何理顺危房加固、居民搬迁等成本分摊的问题,也就成了避免悲剧再现的核心。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曾为了快速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建造了相当一批“快餐”居民楼。这些楼房基本分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楼龄与本次倒塌的房屋不相上下。
快餐楼毕竟已经存在,单纯地与西方动辄100年的建筑寿命相提并论,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操作意义。如何通过彻底排查,检测出危楼,并完成对于加固费用的分摊,这一点显得更为现实。而涉及成本的分摊,说到底还是居民自身责任以及政府责任如何界定的问题。2012年,香港曾推行强制验楼计划,其中清晰界定了私人业主与政府的责任:政府监督不能缺位,业主也要对建筑负起保养、维修之责。
这样的动作,也应该被今天中国各个城市的治理者所效法,通过建立定期的旧楼安检制度,不断排查潜在的危险。同时,又能够通过厘清责任边界,使得危房问题出现之后,不因为责任不清、成本难以分摊,而造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