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4月11日,兰州市城区唯一的供水企业——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出厂水及自流沟水样被检测出苯含量严重超标。原因已经查明,系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一条管道发生原油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所致(相关报道见本报今日A16版)。
观点1捂堵拖的旧思维仍存
4月10日17时即有苯超标现象,但18个小时之后,苯超标信息才为公众知晓,为何信息公开如此滞后?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一位相关负责人说,检测到苯超标后核查需要一定的时间,上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过,现在的分析仪器都高度自动化,可实现对水质的快速分析,所谓上报,也就电话来往而已,加起来需要18个小时的时间吗?自来水遭污染,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处理怎可漫不经心?苯超标信息发布延迟背后,到底是相关部门官僚所致,还是存在瞒报,当启动调查问责。
近几年来,多个城市都发生了自来水异味事件,但地方政府的应对都状况频频。一些地方在突发事件应急上,仍没有脱离捂、堵、拖的旧思维,无疑是值得警惕的信号。此外,大量化工项目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等环境敏感区,屡屡污染饮用水源,这样的风险隐患不能再被漠视,相关部门应尽快拿出根本的解决方案。
(新京报)
观点2水厂为何不关闸门
为什么在长达18个小时的时间里,水厂没有关停苯含量超标的自来水?水厂称,“我们(威立雅集团)没有停水的权力……只能向主管部门汇报,由市政府决定。”明知严重污染,却非要等待分析出“真相”才拉阀门;有了确凿真相,非得政府授意才下决心。水质安全,哪里在水企的责任与良心里,分明寄生在权力的喜怒哀乐中。回头看看,这些年,别说水污染,就是人命关天的矿难、特大交通事故等,哪一件、哪一桩不能看到类似的逻辑? (邓海建)
观点3要像天气预报发信息
天气变化、空气质量,有气象、环保部门管着,信息透明度较高。至于水质信息发布,依然很原始,远没有成为一种便民信息。据了解,供水部门内部信息通报制度是存在的。比如水务部门有自己的水质监测中心,水厂每天都有检测报告,水务部门内部调度中心也有监控,水质信息也会在内部通报。但是从社会层面看,目前的水质信息发布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封闭、信息滞后之弊。不仅相关信息市民无法共享,甚至于出现了水质安全问题,也可能被拖延和隐瞒。
仅从治标来看,改进信息发布方式已成当务之急。像天气预报那样及时公开地发布水质信息,显得十分必要。
(严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