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周德庆
海都讯 日前,在本报主办的“2013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的评选中,盖军衔以高票当选。
去年4月25日零点35分,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工”)的培训中心总监盖军衔,因胰腺癌不幸逝世,年近58岁。他走后,厦门市委、市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市人民“向盖军衔同志学习”。近日,中共福建省委也下发了《关于开展向盖军衔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一个原本只有小学文化的产业工人,为何能获得如此多的殊荣?海都记者再次前往厦门,近距离感受他的传奇人生。
重病在床仍在坚持工作
从发现病情到离开人世,前后大约是4个月的时间。
妻子王嫣明告诉记者,躺在病床上的丈夫,只要头脑还清晰,就在制作动画培训项目的课件。
培训中心总监是盖军衔生前最后一个职位。从1975年开始,学徒工、工段长、生产调度员、质管员、工程师、高级技师……38年,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献给了工作。
“他一工作,吃饭睡觉就乱了。”王嫣明记得,有一回丈夫连续熬夜加班,让她带一箱泡面到办公室,“一看,他喝水的茶杯都长毛了”。结婚32年,对丈夫的“忙”,妻子已经习惯了。她什么也没说,把杯子刷干净后,悄悄放回了原位。
盖军衔走后,妻子、同事、徒弟们等认为,无休止地加班、学习,没有任何规律的作息,最终耗尽了盖军衔的生命。
据不完全统计,盖军衔先后为公司解决了近百项技术难题与疑难故障,为企业创造的价值难以估量。
技术高超对学生毫无保留
2012年,盖军衔荣获了“中华技能大奖”。这个奖项是国家对优秀技能劳动者的最高奖励,有“工人院士”的美誉。目前,我省的产业工人者中,获此奖者,唯他一人。
“他闭眼能拆装机器、听液压流动的声音就能诊断机器的故障。”在厦工的上千名员工,能被封为“技神”的只有他一位。
“晚上9点多,全厂只剩下他一个人,一边啃着冷馒头,一边研究图纸。”庄培峰与盖军衔同期进入厦工,在他的眼里,盖军衔的神技“是无数次摸索实践,总结出的”。
此外,盖军衔的学习能力也让同事深深折服。参加工作时,盖军衔只有小学文化,但通过十年夜校的苦读,最终拿到了本科文凭。“师傅能用专业的英语,与国外同行交流。”徒弟郑龙枝告诉记者,在技术工人中,很多人不愿意把自己的“绝技”教给学生,但师傅不同,“他最喜欢的就是年轻人肯问、肯学习”。
近年,担任公司培训中心总监的盖军衔,亲手培训的技工超过了3000名。妻子王嫣明回忆,“他老是说,如果能再有一点时间,让他亲手调教,厂里还会再冒出几个年轻的技术尖子。”
三上南极“最优秀的考察队员”
除了“技神”,盖军衔还有一段传奇的人生经历。
1995年、1997年以及2004—2005年,他曾三次到南极担任机械师,为我国科考队提供机械动力保障。其中,2005年,盖军衔险些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南极。
那一年,中国要挑战冰穹A点(南极的最高点,被称为“南极冰盖上不可接近之际”),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在该点设站的国家。临行前,他安慰妻子:“人生难得有几回国家需要的时候。”
2005年1月5日,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科考队挺进到海拔3992米,南纬79度处。这里,离目的地点只剩下50多公里,但盖军衔顶不住了。他的血压已经降到80/60,继续前进,将有生命危险。这是高寒地区严重缺氧引起的心脏病的前兆。一路抢修机械,特别是连续抢修发电机组,耗尽了他的体力。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生性坚强的他绝不会病倒。
眼看就要登顶了,盖军衔不愿意放弃。但为了全队,他泣不成声地接受了队里的安排——回国接受治疗。
4天后,剩下的12位勇士到达南纬80度地区。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进入冰穹A点的国家。激动的勇士们,含泪在此留下了“盖军衔”和“厦工”的名字。
此次探险,盖军衔的敬业精神和中国技工的风采,感动了所有人。他被国家“极地办”评为“最优秀的考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