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薇
海都讯 日前,一篇名为《可怕的中国式教育:聪明伶俐进去呆若木鸡出来》的帖子,在微信、微博上引发热议。帖子列举对比了中国、美国、日本中小学生的历史和语文考试的题目,认为“人家是在培养能力,而我们是在灌输知识”。
帖子也在海都教育QQ群的家长中引发共鸣,有家长感慨,“我们现在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学校和老师抓知识点、抓分数、强调标准答案,却少见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那么,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症结在哪里?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家长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网帖:人家培养能力我们灌输知识
帖子提到,关于历史,中国的题目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美国世界史的题目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此外,有一道日本高中生的历史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日本学生的答案大都判断中日摩擦会从东海开始,时间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从此看来,“人家是在培养能力,而我们是在灌输知识。”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洪明教授说,从帖子反映的问题来看,历史教学存在两个层面,一是事实层面,史实的传授;一是价值观层面,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我们现在的历史教学更多重视史实的传授,而历史意义、历史观等说得较少,即使有,也是固定的、模式化的说法,少有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
他认为,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在教科书的编写和考试的设计上,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联想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多设计考查能力的、允许自由发挥的题目。评卷时,史实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但历史观的部分,不应该只有一个答案。另外,教师的观念一定要改变,培养学生不是培养历史学家,而是让学生放开思维,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历史对今天的启迪。
家长:应允许“超标准答案”
网帖中列举了一些中国的语文试题,如“写出《匆匆》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就连这样的题目也有“标准答案”。
记者了解到,福州小学生的作业和考卷中,也不乏这样的题目。家长徐先生告诉记者,不久前孩子做语文练习卷,一道看图写话的填空题是“小白兔红红的眼睛就像_____一样”,孩子写上“红宝石”,却被老师打×,因为“红宝石”和“红红的眼睛”都提到“红”,重复了。正确答案是“宝石”或“樱桃”。徐先生认为,写“红宝石”最多是表达啰嗦一些,不能算错。
在五年级小学生涛涛(化名)的语文试卷中,有一道仿写试题,例句是“钱能买到佳肴,不能买到胃口”,要求学生据此仿写两句话。涛涛写“钱能买到珍宝,不能买到真心”,自认为答得很妙,却被老师打×。老师说,这道题要考查的是句子中前后不同两个名词的关联性,两个名词之间应该有递进关系。
“标准答案当然不可少,但同时也应该允许‘超标准答案’、‘亚标准答案’,这样既有衡量知识掌握的标尺,又能鼓励孩子开动脑筋、百花齐放,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考试机器。”徐先生说,在作业和考试中,他要求孩子用标准答案,因为多元化的答案在学校不被允许。不过,如果孩子的答案合情合理,但与标准答案不符,他会鼓励孩子,“你的答案也是对的,很有想法,只是跟老师的不一样。”徐先生说,他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孩子创新,“行走在应试教育的边缘”。
三年级学生家长林女士上周刚开完家长会,她说,会上老师强调的都是“知识点”、“得分点”,对孩子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
专家:把高考变成社会化考试
“高考指挥棒不改,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学老师说,表面看来,小学没有升学压力,但接下来的中考、高考,都跟分数挂钩,顶层设计不改,底层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学校里,老师教得好不好,最主要还是通过学生的分数来评判,老师之间也有竞争,分数压力自然就“转嫁”到了学生头上。
“我们的教育,死记硬背的太多,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太少。”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特级教师王立根说,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几十年来应试教育形成的“习惯势力”太顽固、太强大了,至今影响着从社会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即使没有升学压力,小学老师也惯性地按照应试模式去教学。“关、管、灌”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个性,教育死气沉沉、没有活力,自然谈不上创造力。
王立根说,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除了分数,道德品质、生活能力、身体素质等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只能反映教育的一个侧面,但我们现在却几乎把它当成了全部。培养不出“大师”、学生创造性才能得不到发挥,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都太功利了,上大学是第一位的,孩子们为了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了本领而学习。
“要走出这个怪圈,就不能只关注升学率。我认为,高考应该变成社会化考试,与学校、校长和老师‘脱钩’,学校要做的,就是把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好。”王立根说,十八大对教育改革、高考改革做了详细的阐述,说明高层已经意识到中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只有从顶层设计着手、从教育体制上改革,问题才会慢慢好起来,不过,“短期内肯定难以见效,还有很艰苦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