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最近,一张“院士光脚穿布鞋做报告”的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图片中那位其貌不扬的老人蓄着胡子,黑衣黑布鞋的装束活脱是个乡下老农模样,却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他其实是我国遥感学界泰斗,如假包换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教授。
观点1 别只盯着脚与布鞋
堂堂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居然光脚穿布鞋作报告,说起来挺有“范儿”。难怪网友将其比作《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但是,随意的穿着,与学问的高低还真没多大关系,绝大多数网民的追捧纯粹是出于“以貌取人”。
网友对于李小文院士的追捧,更多的是一种借机抒怀,表达了对时下那些中规中矩的大学、棱角全无的学者的不满和厌恶,以及对布衣学人传统的追忆甚至是想象。
事实上,今天的大学教师尽管备受诟病,但像李小文这样的个性学者并非个例,我们真正缺的,是包容不同个性和特长的学者的制度环境。所以,相比围观李小文们的“怪”,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怪人”的生存处境。只有当每一个学人,都能够自由、不受干扰地从事学术研究,中国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才有希望。(王垚烽)
观点2 院士可有更多面孔
李小文院士的朴素形象值得尊敬,也让人想起另一个院士,即“杂交稻之父”袁隆平。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学者所秉持的学术至上和生活简朴的风范。
一方面我们确应尊重两位院士的简朴风范,另一方面也应提防将他们的简朴形象固化为学者标准画像,不应认为学者就一定是远离物欲的“苦行僧”。毫无疑问,我们确应反对学术的过度物欲化,但在市场经济社会里,知识并非完全不可以转化为个人的财富。许多科学成果正是通过市场化的推广,使消费者以更低价格享受科技进步,同时发明者也得到回报。
由是观之,院士可以有更多面孔,可以是李小文和袁隆平这样的简朴之士,也可以是富甲一方的巨贾,前提是遵守法律,顺应公德规范。(禾刀)
观点3 我们可以学点什么
在这样一个消费主义泛滥、娱乐精神至上的年代,我们从他的身上可以学点什么?李小文院士成名成家之后仍衣着朴素,不重仪表,这是他的个性使然,无须刻意去学。真正要学的,是他治学的精神,是他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是他宠辱不惊、矢志不改的做人态度。
他因为说真话而吃过大亏,栽过人生的大跟头,但他得出的教训不是从此只说假话,而是假话不能说,但真话也不能随便说。而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人,却是把假话当真话说。
“扫地僧院士”是网友对他的戏称和尊称。我们这个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一点“扫地僧院士”的精神。
(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