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谢丹文/图
海都讯 3月27日本报报道了电视剧《妈祖》将译制莆田话版本、招募配音演员的消息,受到很多读者关注。这是莆田市首次将影视作品翻译成莆仙话,38集的普通话剧本要译成符合莆仙话语言习惯的方言俚语版本实属不易。近日,《妈祖》莆仙话版正式开译,记者采访了负责剧本基础修改的杨云鹏老先生,他说,他对莆仙话研究已久,多有著作,但此次译作仍战战兢兢,反复斟酌。
莆仙味难拿捏翻译组增至5人
64岁的杨云鹏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莆田人,做了一辈子的文字工作,对莆仙方言研究颇深。杨老译制的剧本上,都是写写画画的痕迹,有的还附上小卡片写解说。旁边放着大量手稿,都是关于莆仙方言条分缕析的研究解说,如数字词语、形容词的重叠式,谚语的来龙去脉,民俗的古与今等。杨老说,这是他多年写就的,拿出来做借鉴。
“一开始以为一天能翻译几集,但做起来,才发现不轻松,”杨老说,最初只有他和徐元培先生一起负责翻译工作,后来发现,许多地方修改的程度十分不好拿捏,便请了对莆田沿海方言有研究的周金琰先生,对古典文学有研究的胡刘福铸先生,还有本报曾多次采访过的莆阳书院讲习莆仙话的王琛老师,五人一起把关。
“无论哪种语言,翻译工作都是相通的,”杨老说,虽然将普通话的影视剧翻译成莆仙话是莆田市首次,没先例可借鉴,但翻译家们提倡的“信、达、雅”还是很受益的,“此次翻译是要尊重原来剧本的,这是信。要将莆仙话地道的用词运句、民俗俚语融合得恰到好处,这是达。贴近生活,说起来优美,这是雅。”杨老讲道。
民俗俚语偏差为译作大难点
“现在比较难拿捏的就是民俗俚语的偏差,”杨老说,例如剧情里妈祖出生不会哭,其母按民俗摔坛子来招妈祖魂魄,但莆田民俗里,这叫“摔案”,“大坛子”莆仙话发音为“案”,是指家人犯案被抓,出狱到家门口,要摔一个大坛子,意为“案破了”,求吉利。还有,妈祖母亲求子献花,莆田民俗里求子献白花,求女献红花,剧里没有,修改时会加上,小细节上求更贴近莆田特有的民俗文化。
“剧本修改会以莆田城区发音为主,吸纳沿海湄洲岛的发音俗语,此外,还要兼顾老中青幼。”杨老说,一些大家都能懂的词句会保留原剧本的,比如俗语“祖坟冒青烟了”形容好运,莆仙话里并没有这样的说法,但大家都懂,便不再改了。
莆仙话有很多特有的称呼、倒序词、俗语甚至骂语,这些日常用语是一定要改的,如老阿婆莆仙话叫婶妈,走叫行,跑叫走,公鸡叫鸡公,热闹叫闹热。这些都好说,有一个难点,就是歌谣的翻译,剧本因为带有很重的北方文化色彩,剧里的歌谣,就算牵强翻译过来,因为莆仙话里从来就没有那个说法和意思,也很难懂,如月莲说的:“老汉今年八十三,腰不通来腿不酸,苍蝇叼我一粒米,我一气儿撵过八座山。”形容人抠门,莆田无此典故说法,因此要找一首反映人抠门的莆仙民谣来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