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暴雨淹城 别好了伤疤忘了疼
“钱”会
□追评1+1
□微语录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5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暴雨淹城 别好了伤疤忘了疼

 

背景:连日来,广东、湖南及江西等省份多个城市遭遇暴雨,深圳这座现代都市成为一片“泽国”。

观点1 抓紧落实应急之策

每逢暴雨,外表光鲜的城市,都脆弱得不堪一击,内涝不断重复上演。诚然,内涝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当前法规条例标准俱全,各地政府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要拿出实实在在的防涝行动,对城市负责、对百姓负责。

今年1月1日,《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开始实施,应急之策、治本之路清晰可见。去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通知,为治理城市内涝列出了时间表,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时间表、路线图明确,各地要抓好落实。首先,要防患未然,把防汛工作做在前头。各地提前做好防范,细之又细地做好下水道疏浚、清掏雨箅子等工作,排查改造有安全隐患的危旧房屋等。

同时,在雨季来临之前,城市管理者还要加紧做好立交桥下、地下构筑物、棚户区以及历年易涝点等重点区域的防洪除涝方案;加快雨水、污水分流改造;增加必要的强制排水设施和装备等。

告别内涝,既要应急之计,更需长久之策。要构建城市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增加绿地渗透能力,利用建筑物、停车场、广场、道路等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 (新华社)

观点2 香港为何无严重内涝

制定《天灾应变计划》规定,天文台应及时通知12个政府部门,未来将发出哪个级别的暴雨警告,相关政府部门则据此作出应变准备和行动。同时,香港渠务署设有一个紧急事故及暴风雨应变机构,协调全香港紧急的渠道和水道淤塞清理工作。

第三出是“出人”。渠务署和合约承办商的人员会24小时值班候命,还会调配大批救援在香港,虽然也是连日遭大暴雨袭击,却没有发生严重水浸。原来,香港政府通过推行“三出”措施,彻底改变了香港每逢暴雨就水浸。

第一出是“出钱”。香港政府早在10多年前就展开“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计划总投资额超过220亿港元。当时香港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才2000多亿港元。

第二出是“出计划”。香港人员和救护车,以疏散和援救水浸灾民,并为伤者进行急救及把他们送往医院。

作为一个现代化大城市,香港除了要“面子”,追求GDP,修建大量高楼大厦外,同时更注重“里子”,通过修建现代化的防灾害系统,将灾害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以此成为里外兼顾、宜居的国际大都市。

(梁海明)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