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0版:社区/坊巷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旗袍丽人的花样年华
母爱伟大 也要且行且珍惜
搬家成功 书店成书吧
客家傀儡戏 鼻祖是驸马
30年多靠诗书联络 众诗友上周终相聚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5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旗袍丽人的花样年华

陈君华毕业于华南女子学院,字迹娟秀
1939年陈君华(中)一家合影
一九三八年陈君华和女儿林文珍的合影,那年陈君华三十二岁
 

N海都记者 李帅 包华 实习生 邹佳敏 文/图

海都讯 曾几何时,电影《花样年华》向人们展现了旗袍、美女以及一种特别的优雅,这些也曾经在福州的老时空中出现过。昨天,80岁的林文珍女士拿出两张老照片说,一张是1938年,4岁的她与妈妈陈君华的合影,另一张是1939年,5岁的她与父母的留影。两张照片中,妈妈陈君华都穿着漂亮的旗袍,显得落落大方、光彩照人。林文珍告诉记者,1945年,她11岁时,妈妈陈君华就去世了,但是这两张照片留住了一位优雅女性的美好瞬间。

别致院落里的旗袍丽人

林文珍说,1906年,妈妈陈君华出生在福州螺洲。陈君华的父亲是一个级别不高的官员,他很开明,陈君华从小就有机会上私塾,后来她进入华南女子学院读书,毕业后因为文笔出众,进入福州一家报社工作。1932年,陈君华与同事林先生相爱结婚。1934年,他们的宝贝女儿出生了,这就是林文珍。

林文珍回忆,妈妈平时喜欢穿旗袍,她不但打扮得体,而且把家布置得很雅致。儿时,林家就在一个单门独院的平房里,天井里有很多花卉盆景和大鱼缸,房中摆设古朴别致。夏日,白玉兰散发着阵阵幽香,穿着旗袍的陈君华从庭院中款款穿过,这一切都印在林文珍的脑海中。

1940年,随着抗日战争形势越来越吃紧,6岁的林文珍随父母离开福州,几经周折,妈妈带着林文珍来到龙岩乡下,这里是林文珍父亲的故乡,而林文珍的父亲则到香港工作。这是一段母女俩相依为命的日子。

在乡村创办私立小学

当时,陈君华发现,自己住的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不是砍柴放牛,就是赶鸭子下河。陈君华心里很不是滋味,就萌发要办一所私立小学的心思。林家腾出位于村中心的几间房子,进行了修整。陈君华还聘请了一位老师,一座私立的初级小学出现了。

开学的第一天,乡亲们提着一壶红糖水、一束葱,送孩子来上学。他们把红糖水分给孩子喝,把葱插在教室里,让城里来的陈君华猜不出这其中的奥秘。后来才知道,葱是希望孩子读书聪明通窍,喝了红糖水,同学之间就会甜蜜友爱。

近几年,林文珍同妈妈当年的一位学生取得了联系,这名昔日的小学生已是两鬓斑白。他说,小学门前有一座小桥,每当陈老师来学校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冲到桥的那一边去迎接陈老师,因为陈老师手上总会拿着一些小饼干,让乡村孩子感到新奇,至今想起来还觉得甜蜜。

意外身亡女儿心头永远的痛

1945年,林文珍父亲回故乡,乡亲们在乡公所的炮楼里设宴欢迎。因为是战争年代,炮楼里存放了大量火药,当天炮楼发生爆炸,在上层赴宴的人都受了伤,在下层做菜的两名厨师当场死亡,陈君华伤势很重,抢救了7天,最后还是去世了。当时,大家怀疑是有人乱丢烟头,引燃了火药。

在妈妈的遗体面前,11岁的林文珍放声大哭,觉得天都塌了。陈君华的学生更是哭声一片。后来,父亲娶了后妈,1949年,父亲去了台湾,林文珍则留在了大陆。

林文珍说,如今,妈妈陈君华去世快70年了,她对妈妈的思念从没有停止过。小时候,妈妈怕林文珍贪嘴,每天都规定吃水果的数量,超过定量的水果,妈妈就会藏起来,让林文珍找不到……有些儿时回忆,看似平常,但对于一个11岁就失去了妈妈的人来说,宝贵而又酸楚。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