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中国经济周刊
近日愈演愈烈的基金业“捕鼠”监管风暴,令圈内人人自危,越来越多基金经理选择了“逃离”风暴眼。截至5月中旬,今年已有约200只基金的掌门人请辞,占基金总数的近五分之一。
不敢打电话 不敢发微信
“你不要害我犯错,我什么也不能说,不敢打电话,不敢发微信,现在人人夹紧尾巴。”证监会掀起的“五月风暴”,令基金行业噤若寒蝉,就连素来对记者畅所欲言的一位基金投资部人士都不愿多说。
据悉,近期撞到监管枪口上的基金公司包括汇丰晋信、华宝兴业、华夏基金、海富通、光大保德信红利基金、嘉实基金、上投摩根基金等数家,横跨业内几大梯队。
所谓“老鼠仓”,是指对具体个股投资掌握信息的基金经理利用其他个人关联账户先低位建仓,待公共资金大举进入拉高股价后,再抛空个人账户牟利。
“但从基金公司内部架构看,基金的投资决策其实有一整套程序,还牵扯到许多利益方。”某基金经理钱德勒(化名)告诉记者,“首先‘股票池’就是由投资决策委员会、行业调研部和投资部共同筛选出来的,投资决策委员会确定投资策略后,再向投资部下达投资计划,投资部会召集公司里的各个基金经理制订实施方案,由基金经理将投资指令下达到集中交易室,再由独立的交易员在交易室执行指令。”钱德勒告诉记者,每投资一只股票,各个环节的从业人员都形成了利益关联方,这就是更广义的“老鼠仓”。
两最佳分析师 被传限制出境
另一位已经转行的基金经理则对记者分析,券商分析师也是“老鼠仓”利益输送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据他透露,分析师在发布研报或者调研信息前,利用关联账户事先买入股票的“抢帽子”行为并不罕见。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行业潜规则近日同样遭到了证监会当头棒喝。有媒体报道称,负责计算机、传媒行业的两位券商分析师目前已被限制出境,这两人还曾在2013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