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宋晖
海都讯 5月27日,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陈希我小说《我疼》出版首发式”在京举办,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文艺报》主编阎晶明以及著名评论家孙绍振、雷达、陈晓明、施战军、谢有顺等一致认为,《我疼》和陈希我小说最大的魅力,是其对于精神叙事的极致追求和对于生活悖论的极致表达。昨日记者专访了作家陈希我。
“从头到脚”常有疼痛发作
《我疼》里的疼痛故事有:女儿的疼、母亲的疼,有钱人的疼、底层人的疼,诗人的疼、小店主的疼,丈夫的疼、妻子的疼……
之所以取名《我疼》,陈希我说,“我从头(偏头痛)到脚(痛风脚)都常有疼痛发作,某种程度上说,它确实是写作的出发点。身体疼痛是无法逃避的,有人说,精神痛苦才不可逃避。我的写作不能只是关照身体的疼痛,不然我就成了医生。”
陈希我甚至认为,一个写作者,必须比常人有更敏锐的感受。“世界的全部问题都以精神疼痛的形式呈现,一个作家对此麻木,那就不配写作,读者为什么要看你的文字?精神痛感是写作首要的前提。”
疼感来自作家的生活
《我疼》这本书写的是这时代的种种难以摆脱的疼痛。陈希我说,“这里当然有来自我本人的生活经验,比如书里的第二个故事《母亲》,对弥留时受难的母亲,是继续抢救还是放弃,以及对‘安乐死’在伦理上的思考,就是来源于我的两个长辈亲人。我想我们很多人都遇到了这种困境。”
当初他将单篇《母亲》发表在《中国作家》杂志时,马上被几乎所有选刊转载,还参评了“鲁迅文学奖”,陈希我收到很多来信和电话,谈他们相似的经历。“中华民族讲孝顺,对父母要孝顺,但当我们的父母在生命最后的时候,明明已经没有治疗价值,在痛苦中煎熬,想放弃,作为子女的我们往往很难,‘孝’与‘顺’难以兼顾。”
《冒犯书》曾被查禁,心很痛
《冒犯书》是陈希我2007年的作品,而这本《我疼》则是《冒犯书》的姐妹篇。陈希我说,《冒犯书》更偏重于“冒犯”,是尖锐、生猛,《我疼》则重于“悲悯”。当疼痛无可摆脱的时候,我们只能改变策略,确认疼痛,在疼痛中产生存在感。什么是存在感?比如我们身体里的器官,平时不觉得它们的存在,感觉到他们存在时,一定是它们有毛病了。
当初台版《冒犯书》出版时,曾经历过著名的“被查”事件(海关部门因书中涉及一些内容认定该书为“涉黄”书,本报曾做报道),据陈希我介绍,如今《冒犯书》的英文版(英国笔会在世界各国作家中选拔作品,赞助翻译出版)很快就要出版了。“被查禁是我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疼痛,这种痛,我想只要生活在此处,都会同样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