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吕蕴岚 苏燕梅 李帅 包华 关铭荣 文/图
海都讯 昨日是农历五月初一,家住福州晋安区蓝山四季小区的林昭荣依伯,按照福州的老传统,在门口插上两束菖蒲和艾草。林依伯年过八旬,喜欢研究福州的传统民俗。他致电本报记者表示,过几天就是端午节,福州是八闽首邑,千年古城,文化底蕴深厚,除了划龙舟、吃粽子等众所周知的活动,还有许多有趣的特色民俗,形成“老福州的端午节”。
雄黄炮仗驱虫蛇
五月仲夏,天气燥热,蛇虫孳生,自古被称为“毒月”。因此,福州人有多种“防疫”民俗,提前时日就备下菖蒲、艾叶等药草,在五月初一这一天插在大门口,以驱邪招福。
端午节当天,福州人家会将雄黄酒、艾草、菖蒲以及清洗干净的家居被帐等放在阳台、屋顶晒,直晒到中午阳光直射为止,取“杀菌除霉”之意。随后,家家户户在午宴上饮雄黄酒,再将酒涂抹在儿童的肚脐、耳廓等处,或在额头上用酒水写个“王”字,避免孩子遭虫蛇咬伤。老福州还有雄黄炮仗,约成年男子的食指长,类似于烟花,点燃后会喷出黄烟。人们在黄烟燃尽以前,要抓紧时间在门窗墙壁、厨具水缸等处写上吉祥字眼。
民国端午也放假
林依伯说,像现在一样,民国时全福州的私塾也会在端午节放假一天,师生共聚一席,谈天说地,俗称“光斋”。吃过粽子,老福州人午饭后就涌向闽江和乌龙江两岸以及西湖,观看端午的重头戏划龙舟。林依伯说,如今时代变迁,已经不需要像当年一样点雄黄炮仗驱虫蛇,但仍取其“洁净、防疫”的精髓,传承风情浓郁的福州老民俗。
穿上肚兜替春装
“端午鼓当当,肚兜替春装”、“未食五月粽,寒衣穿不断”,林依伯记得很多福州穿衣的俗语,都与端午节有关。福州春季天气多变,冷暖不定“乱穿衣”,这两句俗语说的就是,过了端午节,天气真正转热,人们才能放心收拾起寒衣,孩子们也可以打赤膊穿上肚兜,到处玩耍,这也是老福州的一道靓丽风景。端午节也算是福州穿衣“节点”,当天,男女老少会在手臂上系五色丝带,腰悬香包,内装香料,令蚊虫不敢近身。
这里因龙舟赛得名
在福州台江区第六小学附近的地名都和锦标有关,“锦标里”、“锦标路”、“锦标园”等等。据附近村民介绍,这里原叫“夺锦标”,因以前端午节常在这里举行龙舟赛而得名。
据当地居民说,夺锦标的地名,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就有了。以前的龙舟赛中,为了裁定名次,人们在水面上插上一根长竿,缠锦挂彩,鲜艳夺目,当时称之“锦标”,亦名“彩标”。竞渡船只以首先夺取锦标者为胜,故这一竞赛又称为“夺锦标”。
老福州齐先生介绍,福州自唐宋以来,就有龙舟竞赛的记载。928年至935年,闽王王延钧倡导“龙舟竞渡”,当时的福州,龙舟比赛多在西湖举行。那时义洲是木材集散地,那里的工人是龙舟比赛的“常胜将军”,这也许就是“夺锦标”地名的由来。
(感谢福州民俗画专家陈友荣供图)
感谢林先生、一先生提供线索,各奖励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