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官不聊生”错在哪
“穷人也是人”的神逻辑
文儒坊海丝遗址:壳被毁,魂安在?
还有多少“习惯性浪费”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6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儒坊海丝遗址:壳被毁,魂安在?

 

背景: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西段,紧邻内河的一片空地,是福州城内发现的唯一一处唐五代延续到宋代的城市遗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三坊七巷管委会曾承诺这里要建遗址博物馆。有市民最近发现地块内开始建设,工人称这里要盖店面。(相关报道见本报5月30日A10版和今日A07版)

值得注意的是,施工位置距离遗址发现区域不足10米。换而言之,这部分施工地块,尚未有过考古发掘,底下有什么宝贝,还不知道,就可能被施工毁掉,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

谁干的?为什么要这么干?工人说要盖店面,三坊七巷管委会称建的是博物馆,但规划方案还没有确定。2012年初部分发掘结束,两年多还没确定方案?没确定方案,就可以动工?根据记者拿到的“唐坊宋街遗址博物苑”初步方案,在遗址博物馆内部,靠近已发现的遗址附近,设计了商业街。这又是怎么回事?动工地块,是一起建博物馆,还是另外建商业街?这问题不能含糊。即便建商业街,总得先让考古人员发掘吧。

省市文物部门都说对施工不知情。三坊七巷管委会演的是哪一出?先斩后奏还是斩而不奏?

我们知道,历史的载体,包括书籍、器物、遗址等。书籍和器物,相对比较容易保存。遗址或建筑,国内拆得可就厉害了。但恰恰是遗址,更让人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体会到我们从何而来。书籍再具体描述,可能不如器物亮在眼前的冲击。器物再丰富,可能终究是零散的,局部的,不如遗址或建筑给人的整体感。阅尽万卷,可能也不如站在遗址前的踏实。如果这个壳被毁,历史的魂何处安放?我们怎么去找这个魂?

此前,在福州地铁屏山站建设过程中,发现了2200年前闽越古城(冶城)遗址。从西汉至清代的上千件文物出土。冶城遗址发掘为地铁建设让步,如果是“出于数百万福州市民出行的需要”,那么文儒坊西段“被施工”的理由又是什么?我们万万不能以保护之名行破坏之举,割裂了历史,然后又把历史当成赚钱的招牌。    (蓝天彬)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