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后视镜的可视范围微调,直至看不见自己车身的时候,可以消除汽车后视镜的盲区。这种说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近日,网友“风萧萧”给《海都精品生活指南》官方微信发来一个链接,题为“能救命却总被忽略的行车技巧”,其中就有一个内容涉及——“从你的镜子中,不应该看见自己的车”的行车技巧。
经过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盲区缩小但未消除,却妨碍判断与邻车间的距离。
【实验时间】
2014年6月16日下午
【实验地点】
福建省跳水游泳馆停车场
【特邀嘉宾】
福建省汽车运动联合会理事杨刚
福州市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夏继星
【实验车辆】
A车,两厢轿车,长3916mm,宽1650mm,高1465mm
B车,SUV车型,长4560mm,宽1780mm,高1700mm
【实验设计】横向车距分别为3.75米和1.5米实测镜中有无自身车辆的视觉盲区
“能救命却总被忽略的行车技巧”一帖中所说的行车技巧,是教车主把后视镜尽可能向外调节,直至看不见自身的车身,这样就可以消除视觉盲区,真是如此吗?在杨刚的指导下,我们模拟了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两种路况,进行求证。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两车之间的车距通常是多少呢?对此,我们采访了福州市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夏继星。夏队长告诉我们,国家对公路每条机动车道的宽度是有标准的,三级以上多车道公路每条机动车道宽度为3.5至3.75米。城市道路每车道宽度为3.5米,交叉路口分流车道每车道宽为2.3至2.5米,干线公路(包括高速公路)每车道宽为3.75米。
模拟上述的城市和高速公路的宽度,我们进行了两轮实验。分别将两车横向车距设置为高速公路常见的3.75米和车市道路拥挤情况下的1.5米。首先,在正常调整后视镜的情况下,找出实验车辆的左右盲区,再根据网帖所说,将后视镜调整至看不见自身车身,再观察盲区的大小。
【实验过程】后视镜盲区,SUV比两厢车小镜中看不见自身,盲区能缩小但未消除第一轮实验中,我们将两车的车距设定为3.75米。
B车静止,A车位于其右侧,缓缓前行超车。当后视镜中自身车身大约占据镜面1/4,其他空间占据3/4镜面时,车辆前后相隔7米左右时,B车便看不到A车车身了。随后,我们将B车的后视镜调整至完全看不见自身车身,该盲区则在A车车头到达B车车尾时才出现。
换一种角度,A车从位于B车左侧位置超车时,当B车尾与A车头相距50厘米至100厘米时,前车后视镜发现盲区,而在调整后视镜之后,这个盲区则在A车车头到达B车B柱位置时才出现。向外调整后视镜,让后方盲区缩小了一些。
是否是因为B车此类的轿车后视镜盲区比较小,所以向外调整后视镜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盲区的范围呢?同样的情况,是否会发生在轿车车型上呢?接下来,我们让A车静止,在两车车距依然是3.75米的前提下,重复以上述的方式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向外调节后视镜,的确让后方盲区缩小了一些。
第二轮实验中,我们将两车的车距设定为1.5米。
A车静止,B车无论是位于其右侧还是左侧,缓缓前行超车,当B车行驶到A车B柱位置时,无法观察到后车的全貌,出现盲区。而在调整后视镜后,这种盲区就不存在了。
当B车静止,A车超车时,可能是由于B车为代表的SUV车型的后视镜面积更大,车身比较高等原因,盲区也相对更小,而往后调整后视镜的做法的确让盲区缩小了许多。
【实验结论】后视镜中自身车辆带条边 既保证安全还能缩小盲区
那么,这种做法是否安全呢?
随后,我们分别将两辆实验车辆的后视镜都向外调整至看不到自身的车身,并且开着两辆实验车辆到城市道路上,在行驶状态下进行实测。
一番实测下来,两位驾驶员都表示,由于后视镜中看不见自身的车身,严重影响了自己判断前车与后车之间的车距,在变道的时候,相当危险。
杨刚提醒我们:“最好的做法是,将后视镜尽量向外调整,但镜面中车辆自身仍需占据镜面的一小部分,差不多1/5左右,这样既可以判断与后车之间的距离,又可以将后视镜盲区调整到最小。”
在这里,我们要提醒大家,在日常行驶过程中,不要等到要变道或者拐弯时才看后视镜,而是应该养成时不时观察后视镜的习惯。同时,在超车和并线的时候,别死盯着后视镜,可以通过调整身体或者多往车窗外看一眼,看看边上是否有车,避免因后视镜盲区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另外,在超车、并线前,务必要提前打转向灯或鸣笛,以便提示后车及被超车辆。还要注意被超车辆的信息反馈,如果听到急促的鸣笛声或强烈的闪灯,要立即停止超车、并线,并减慢车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