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0版:社区/家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这对邻居 尝试“拼养”孩子
百年前福州人下南洋 靠它解乡愁
“都是隔壁餐馆油烟逼的”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6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前福州人下南洋 靠它解乡愁

梁依伯精心保存着父亲留下的微缩版牌位
 

N海都记者 吕蕴岚 文/图

海都讯 一面约成人食指长、两指宽的小木牌,梁家人已经保存了上百年。如今,86岁的梁鼎国依伯经常摩挲着它,凝视木牌上祖父和父亲的名字。这是一块微缩版牌位,一百多年前,父亲梁友爱带着它前往新加坡打工。

梁家祖籍西北,子孙明清之际进入福州。梁家重视子弟教育,清代接连出了多位大官与富商,生意遍布东部沿海。清末时局动荡,梁家生意一落千丈,兄弟分家。梁依伯的爷爷梁鹤孙开设私塾,一家艰难维生。1895年,梁友爱出生,是家中唯一成活的孩子。

1910年,父母去世,孤身一人的梁友爱前去投奔远在新加坡的堂叔,堂叔在当地开了7家店。当时,福州人下南洋谋生不算新鲜事,但因路途遥远,甚至生死难料,乡民常随身携带微缩版的祖宗牌位,既有不忘本之意,又可在海外“认亲”。梁友爱也找人刻了这样的小木牌,贴身带着漂洋过海。

因年少气盛,梁友爱向堂叔提出独自管理一间店铺,而堂叔要求他从伙计做起,他觉得堂叔不重视他。过了两年,梁友爱难以适应当地生活,想念福州,又苦于没有路费。堂叔和几位乡亲便一起给他凑了300多元路费,这笔钱在当时算是巨款。

回到福州后,梁友爱到一家小公司当职员,结婚生子,艰难谋生。他始终保留着这面小木牌,还多次对子女提起当年的不通世事,说自己工作多年,才领悟到堂叔的做法是正确的。

1974年,梁友爱去世,儿子梁鼎国精心保存着这面牌位,“亲情难舍,故土难忘,福州人下南洋的乡愁都在这面百年小木牌里了”。

感谢梁先生提供线索,奖励50元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