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还记得去年辽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吗?当时她入读香港大学一个月后放弃72万元全额奖学金,退学回到本溪高中复读,希望追求更纯粹的国学,重启对北京大学的追逐之旅。今年,她以666分再次拿到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这一次她选择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详见本报今日A13版)
观点1 她是个追梦人
真是“学霸一出手,学渣抖三抖”。这种指哪考哪的“功力”,非常人所能拥有。
当刘丁宁发现港大文学院着重于西方文艺理论、思潮,与自己对国学的追求有偏差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复读重来。其能有如此的决断力实在难得,其对于理想的执着,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少见。相比状元、“学霸”等标签,追梦人或许更符合她的气质。
这些年,一方面国学热,市场需求旺盛;但另一方面具备扎实国学功底的老师、学校却极匮乏,许多培训机构打着国学、私塾的旗号,却干着骗钱敛财、误人子弟的勾当。这不正给了“真夫子”大显身手的机会吗?
(王垚烽)
观点2 香港也有国学
在我看来,如果是为了追求“纯粹的国学”,香港的大学显然比北大更能满足她的需求,除非她不明白什么是“纯粹的国学”。在刘丁宁眼中,什么才是“纯粹的国学”?我希望小姑娘不是从《百家讲坛》角度去理解国学。
小姑娘应该读一读鲁迅当年为北大二十七周年校庆所写的一篇短文。在那篇文章中,鲁迅指出,北大的精神是常“新”的,新,就不可能纯粹。北大中文系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就是反国学的大本营,那些真正的国学大师,林纾、严复、刘师培、姚永概们,早就被新文化运动的大潮冲走了。
如今,香港、台湾高校的中文系或者国文系,反而保存了传统。人家不开设嚼饭喂人的文学史课程,而仍把诗、词、文、曲各体文选及写作当作必修的基础课程——这才是纯粹的国学!
国学者,顾名思义,即吾国传统学问之谓也。曾文正公指出,中国学问,包括三途:义理、考据、辞章。自经学衰微,义理一途,几于中绝,辞章之学,只有港台传统未断。弃本逐末,南辕北辙,这是我不得不为刘丁宁所深惜的。
(徐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