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熙慧
海都讯 “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把村里的事当自己的事,把群众当作自己的兄弟,多为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把群众的微笑当作自己最开心的事。”这是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黄田村已故村书记陈其伟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
他担任村书记26年以来,为村民修路、造林、建养殖场,给黄田村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26年前,黄田村农民人均纯年收入仅120元,如今已达万余元,村集体由原来的“空壳村”实现年均收入49.2万元。
在陈其伟离世一周年之际,海都记者跟随福建省委宣传部组织的采访团来到黄田村,通过陈其伟的领导、同事、家人和村民,勾勒这位老书记短暂一生的人格轮廓。
优秀的共产党员 大山深处领路人
陈其伟,1957年4月出生,1987年1月起担任黄田村党支部书记。2013年7月7日,因积劳成疾,陈其伟猝逝于工作一线。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26年中,陈其伟同志全心全意为村谋发展,使黄田村由市级重点帮扶村,发展成为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省级文明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其本人也被亲切地称为“大山深处领路人”,先后获评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和省、市“优秀共产党员”。
驱车进入朝阳公路黄田段,只见道路宽阔、溪水清澈、水田密布,村中多为二三层的“小别墅”。很难想象20年前,这里还是水、电、路、通信均不通的贫困村。
“山头光溜溜,河水溪中流。女人走仙游,男人到处溜。”72岁村干部周太源说,黄田村是泉州泉港区最边远的山村,四面环山,曾是“有山无石、有树无林、有溪无沙”的贫瘠之地。到1993年,村里还没有电,更别提广播、电视。当时村民买化肥、日用品,要从山上挑100多斤的草药走30多公里山路到惠安县城卖了换。有句顺口溜“早年黄田苦,女子嫁仙游,男人无田种”,说的就是当年黄田村的情况。
“其伟一上任,就开始修路,修了26年,村里才有这么大的变化。”72岁村老协会会长陈章英说,开始修路时没钱,陈其伟就拿着锄头,带头挖山修路,全村人用锄头铁锹一点一点挖出来。
妻子去世仅一周 他又回工地修路
黄田村里有11个自然村,村村通了水泥路。从1987年起,陈其伟争取落实各级帮扶资金3700多万元。他带领村民开通了黄田至周边所有村落的道路达40多公里,并且路面全部硬化,四通八达,村民到山外时间由原来4个小时缩短到半小时。
2002年,陈其伟的妻子遭遇意外不幸身故。陈其伟一向成绩优异的女儿经不起打击,以一分之差和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其80多岁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不但要料理家务,还要拖着风烛残年的身子下田耕作。
但陈其伟料理完家事一个星期后,又出现在修建公路的现场。那一年他把心事埋起来,没日没夜耗在朝阳公路黄田段的建设上,和村民们扛线缆、扛机器,在狭窄的杂草树丛中走出一条路,建成了一座125千瓦的水电站。
26年来,陈其伟带领全村人开山辟路、艰苦创业,从建设水电站(2座,125千瓦和40千瓦)、修筑朝阳公路(投入70多万元完成5.8公里黄田段,2003年通车)、11个村组道路硬化(共修筑水泥路47.1公里)、2.5公里村主干道亮化绿化美化、建设新村部新校舍(1998年建成村部办公楼,2001年建成教师宿舍楼)及建设“农家书屋”、篮球场等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到发展万亩林果基地、万头猪牛羊养殖基地、千箱蜜蜂养殖基地及鲟鱼养殖基地(年产值500多万元),再到兴办矿泉水厂(1999年建成,投资50多万元)与大雾山茶厂(2005年建成300亩茶叶基地)、引进6家服装包袋加工厂、解决群众劳动就业600多人等。
继续老书记的事业 未来更加美好
“老书记离开的那一天,还奔波在修路的途中。”现任黄田村党支部书记陈伟聪介绍,当时他就和陈其伟在一起,“2013年7月7日晚上10点多,他给我电话说胸部疼痛,我急忙开车赶到村部,将倒在值班室的他背上车”。
“当时他脸色非常苍白,呼吸急促。”陈伟聪说,一会儿120急救车来了,23:00左右,车还未出村,陈其伟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陈伟聪说,老书记离开一年后,他为之操劳的两条路都已完工,现在厝斗自然村的水泥路硬化已经接近尾声,马上要安装80盏路灯;村里通往莆田仙游的东坪路也已经完成。此外,村里还将建老人活动中心,开发旅游景区,“黄田村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