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不干扰 善保护 多投入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2014年7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都特派记者对话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高级主管,探寻香港湿地公园保育经
不干扰 善保护 多投入

“试验田”让游客认识到湿地对粮食的重要性
湿地公园内的水塘,曾被辟为鱼塘,经过多年保育恢复,鸟儿终于又多了起来
每种植物都有二维码
病树会编号挂牌
木栈道随着水道蜿蜒,旁边有详尽的文字介绍,还有木椅可供休息
 

N海都特派记者 邱也栩 黄孔瑜 文/图

海都讯 昨日,本报为读者展现了香港湿地公园循环节约的设计理念和青葱掩映的自然生态之美(见本报7月1日A04版),不少读者好奇地说,香港这样的弹丸之地,土地资源有限,相关部门是怎样在保护湿地和经济发展之间保持平衡的?公园又是如何让品种繁多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和谐相处呢?日前,海都记者对话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相关负责人,探问香港湿地保育经。

公园建了7年 为恢复哺育水草

香港湿地公园是建筑在一片补偿湿地上的大型设施,有人工河溪、淡水沼泽、芦苇床、鱼塘、红树林等多种湿地生境,细心保育和养护必不可少。

“公园1999年动工,2006年才正式开放,7年之期,大量的时间就用在了恢复、哺育水草上。”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高级主管陈嘉丽说,这些年,园中草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人工鱼塘慢慢变为丰美的湿地,可观测的越冬禽鸟也越来越多。

漫步公园中,不时就会发现一些树木的枝干上挂有带编号的塑料标牌。经了解,这是公园生态监察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巡查中,发现个别树木“生病”了,就会挂上这样的牌子,以便治疗观察。同时,调查人员会定期监测水体的温度、元素含量等,评估水质及芦苇滤水床的功效。

湿地公园还会在树林深处的树干上安装人工巢箱,给蝙蝠和雀鸟居住。

只开放总面积1/3 控制时间和载客量

“湿地公园也只开放1/3的面积,其余的就保留它们最原始的样子。”陈嘉丽说,即便是外面的这三分之一,也有时间和承载量的限制。湿地公园的开放时间是早上10点到下午5点,逢周二闭园。“因为早上和傍晚以后,是野生动物最活跃的时段,不能让人类打扰。”

不打扰小动物是研究和观赏湿地生物的要求之一。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湿地公园里,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向小孩示意安静,因为旁边的小鸟正在睡觉。

公园对人流量也有相应的限制标准,但园方表示不便透露,仅称目前还没有刻意控制过人流。

记者了解到,开园的前两年,香港湿地公园的年均接待量达到了80万人次,周末尤其多人,生态负担较大。现在每年40万人次,至少被认为是一个较为适当的数字。

尊重自然,这也是公园长期向前来参观的游客灌输的一个重要理念。“尊重的前提是了解。”陈嘉丽说,香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就没有农地了,所以湿地保护区划了好几块农田,种上薏米、荸荠、水稻等,让小朋友们知道,湿地是食物的重要来源,这样他们才懂得要珍惜湿地资源。

政府拨款支撑低廉票价 铁路也为湿地让路

香港湿地公园的成人门票一张才30元港币,约合人民币24元,在当地只够买4瓶水。海都记者了解到,香港湿地公园一年的运营成本在4000万元港币(约合3200万元人民币),门票收入远远不能达到收支平衡,但公园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却远不止这些,因此亏空由政府承担。“政府拨款占比近九成。”陈嘉丽说,为保护湿地,香港政府的投入可不少。

此外,铁路部门也曾为保护湿地让步。早些年,落马洲铁路支线的工程,由于要穿越塱原湿地,受到当地民众和环保人士的反对,指兴建高架桥将会严重破坏塱原湿地的生境及地貌。即使九铁公司提议工程完工后会尽量回复原来面貌,但时任环保署长罗乐秉并不认同,并且拒绝发出环境许可证。最终落实下来的完善方案是把原来设计成的高架铁路更改为地下铁路,虽然增加了工程投资几亿元,但是保留了湿地的完整。

香港虽未针对湿地公园制定特别法律,但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也很齐备。香港湿地公园的建设及开发,主要的法令依据即为《郊野公园条例》、《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规例》、《海岸公园条例》、《林区及郊野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此外,《定额罚款(公众地方洁净罪行)条例》还授权渔农自然护理署署长、环境保护署署长等官员对于违反《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规例》等法令的行为进行处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