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帅 关铭荣 实习生 张炳琼
海都讯 夯读作hāng,本义是将泥土压实的工具,引申为压实泥土的动作——打夯。在闽西客家地区,建成一间客家土屋与夯筑技术息息相关,背后还有不少有趣的闽西客家风俗。
在闽西的宁化县一带,乡村里还有不少方形土屋外墙是土墙。72岁的张德润先生说,他在邓坊村住的土屋就是父母一辈夯起来的,已有70多个年头,住着冬暖夏凉。
张先生年轻时也曾夯过土墙,熟悉夯墙技术。他说,当年夯土墙都是就地取材,土是用当地的黏沙土,工具也有讲究,最主要是长方形的杉木模板架。至于夯土棒,则要质地厚实的杜树的枝干。夯墙时,壮汉在模板架子里用力捶打泥土,将泥土夯实,夯完一层再夯一层,最后形成土墙,再构成土屋。
土屋建成后,按照习俗,宁化客家人要热热闹闹地办场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当地叫“做东道”。如果家中建的屋子是大间的厅堂,除了办酒席,主人还要举行上梁仪式,杀一只鸡,把鸡血涂在大梁上,祭祀天地神灵,祈福人和家顺。
张先生说,如今村民多住进了砖瓦房,会夯墙的人也越来越少,土屋的美好只留在回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