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刘龙海
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潜规则遭到禁止,今后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将不再稳赚不赔。银监会在最近发出的《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中提出了以上的规定。此前,由于存在刚性兑付的潜规则,理财产品到期即使达不到预期收益,往往也能保证收益。
刚性兑付到底有什么风险?如何保证新规的落实?银行理财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本期《金管家》就以上问题采访了我省银行界理财师。
刚性兑付的风险加大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小于预期收益率的有19款,占比0.04%。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按照真实的运作情况,小于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肯定不只这么多。”一位业内人士称。
之所以实际收益率小于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数量大大减少,是因为有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存在。
央行已发现了刚性兑付潜规则的存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指出,近年来,银行、信托、证券等各类理财产品快速发展,刚性兑付现象日益凸显,扭曲市场纪律,干扰资源配置方式,带来诸多问题,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
事实是,如果刚性兑付潜规则不禁止,随着风险的叠加,最终将引发系统性的风险。“监管机构对刚性兑付进行监管,除了保护银行,也是保护投资者,理财产品无休止的扩张,必然带来巨大的风险,最终对投资者也是不利的。”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师林先生说。
相关统计数字显示,至2014年5月末,全国4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存续理财产品50918款,理财资金账面余额13.97万亿元。
为了化解风险,《通知》规定,银行理财产品不得实行刚性兑付的潜规则。
多举措保证政策落实
为了保证刚性兑付的现象不发生,银监会在《通知》中又出台了一些配套措施。
《通知》要求,银行应按照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等要求开展理财业务事业部制改革,设立专门的理财业务经营部门,负责集中统一经营管理全行理财业务。
在风险隔离中,列出了四项隔离条件,其中在“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相分离”这个条件中,监管层要求,本行理财产品之间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调节收益。
“‘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相分离’最具实际意义。”上述理财师林先生说,如果真正实现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相分离,理财市场将回归代客本质,息差逐渐缩窄,最终破解刚性兑付问题。
据悉,目前包括工行、农行、建行等在内的10多家银行已着手开始进行组织架构调整,设立理财事业部。
□名词点击
“刚性兑付”是指当理财资金出现风险、产品可能违约或达不到预期收益时,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方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机构等为维护自身声誉,通过寻求第三方机构接盘、用自有资金先行垫款、给予投资者价值补偿等方式保证理财产品本金和收益的兑付。
也就是说,不管产品运作情况如何,到期不能兑付的情况下,发行机构也会采取其他措施,来保证本金和利息的兑付,这就是“刚性兑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