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酷暑时节,来到华东海拔最高的县城周宁县,只觉满目青翠,山风习习,清静清凉得如同世外桃源。
浦源村距周宁县城西5公里,三山环抱,一水弯行,800多年前,郑氏祖先从河南迁徙至此风水宝地,沿山溪两旁建村而居,取水为饮。为保溪水洁净,防敌人投毒,先人们在溪中投放鲤鱼,此后设立村规民约,立誓爱鱼护鱼,从此形成独特的“鲤鱼文化”传统,至今从未改变。
“涧水拖兰翠,游鳞逐浪多,羡鱼休唱钓鱼歌。”静静流淌的鲤鱼溪,是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打造生态文明的生动写照。据曾在宁德地区担任领导的一位老同志回忆,习近平主政闽东期间,曾到浦源村调研,这里“人谙鱼性,鱼钟人情,人鱼同乐,颐享天年”的动人画面让他赞不绝口,他希望这一文化能够得到保护和传承。
清晨细雨落池塘 明溪两旁起炊烟
走进浦源村,已近傍晚,古老的村庄恰好笼罩在夕阳下,鲤鱼溪流水潺潺,波光粼粼。村里的木房在夕阳映射下,弥漫着杉木的气息;村外是一大片绿油油的水稻田,晚风轻拂而过,平整得让人顿觉心胸开阔。
当地人说,浦源村布局有讲究。流经村中的鲤鱼溪,酷似太极八卦中间的“∽”形,浦源村里的民居,皆以溪为中心,按八卦朝向兴建布局,若从空中鸟瞰浦源村全貌,就能看到一个八卦太极图的轮廓,这是浦源村始祖的精心之作。
在八卦的“坐坎向离”方位,屹立着状如古船、盘溪而建、已有800多年历史的郑氏宗祠,这个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宗祠,记录着郑氏一族在浦源村的生活轨迹,至今仍年年举办祭祀活动,是村里人的心灵港湾。
浦源村的美,不止于此刻。
次日清晨,周宁小雨,我们夹着细雨再次驱车来到浦源村,此刻的浦源村,俨然已经成了一幅山水墨画,处处跳跃着能击穿人内心平静世界的迷人气息。池塘边隐没在树丛中的老屋,升起了袅袅炊烟,忽大忽小的晨雨,敲打着池塘平静的水面,也打在了我们的身上,阵阵凉意慢慢浸透了肌肤,池中鲤鱼时而露出身子,在浅水处游荡,时而摇头摆尾,潜入水底。
我们挑了池塘中央的观景亭坐下,横跨在池塘上的伴月桥上,成群早起的山雀,踱步于青苔石阶,叽叽喳喳,一时间,鸡鸣、鸟语、鱼儿呢喃,俱入耳目。
早起干农活的老汉,穿着城里人难得一见的蓑衣,沿着池塘边,朝山里去了。老村里唯一开着门的,是古村商店,店里坐着郑老板和他的母亲。古村商店沿着鲤鱼溪而建,老郑指着对门的老房子说,这是清代建的,距今已经有160多年了,还是好好的。
千年岁月相伴过 羡鱼休唱钓鱼歌
和老郑一样,说起鲤鱼溪,浦源村人有讲不完的故事。
南宋末年,浦源村郑氏始祖朝奉公,携子由宁德谷口迁徙到浦源村附近,见这里三山环抱,一水弯行,是个风水宝地,于是沿溪而建村庄。郑氏祖先在溪中放养鲤鱼,一来可去污澄清,二来可防外人投毒,鲤鱼从此便成了村里人的“哨兵”和“保护神”。
感恩于溪中鲤鱼的庇佑,郑氏八世祖晋十公召集全体村民订立乡规民约,禁止垂钓捕捞。为了让村民们谨记村规,晋十公还使了一招“苦肉计”。村规公布的第二天,晋十公故意叫自己孙子下溪捕捞一尾鲤鱼,随后,当众宣布他家违反禁约,将其孙鞭笞示众,并主动认罚,请来道士为鲤鱼举行葬礼,在鱼冢碑下焚香燃烛,念诵祭文。从此以后,村民都恪守宗法乡规,再也没人捕食鲤鱼。
在鲤鱼溪下游的一处土丘上,有两株参天拥抱的古柳杉,人称“鸳鸯树”,两树之间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鱼冢”二字,这就是全国唯一的鲤鱼墓。鱼冢面朝鲤鱼溪和郑氏宗祠,自晋十公开始,凡鲤鱼死后,都要举行祭葬礼俗,由村里德高望重的族长亲诵祭文后,送入鱼冢。
鱼祭和鱼冢的习俗,传承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如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村里都要举行大型鱼祭活动。爱鱼护鱼的村规,村里人也恪守至今。近几年来,周宁县政府还大力提倡“鲤鱼文化”,加大对浦源村及周边古村落的保护及发展力度,在村落周围大力推广生态农业,让浦源村在青山绿水环绕下,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生态文明图景。
人鱼同乐生态图景 习近平曾赞誉有加
“半月沉江而波光耀日”,“紫云晓霁而岚光射翠”……数百年来,浦源村和鲤鱼溪“人鱼同乐”的独特文化,赢得许多赞誉。
据曾在宁德地区担任领导的一位老同志回忆,习近平主政闽东期间,来周宁调研时,曾经来到浦源村,见到溪中鲤鱼“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真趣桥下,时有鲤鱼跃上龙门,这人鱼同乐的画面深深打动了他,浦源村独特的鱼祭和鱼冢文化也让他印象深刻,赞誉有加,他希望这一文化能够得到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