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据新华社电 京华时报
中国政府网28日公布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
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审计署党组成员张通介绍,细则将地方政府性债务、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履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等情况列入审计内容。根据细则,关键岗位领导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
6点细则
细则在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评价、责任界定、审计结果运用以及组织领导和审计实施等方面,首次进行了明确、细化和完善。
一、建立重点地区(部门、单位)、关键岗位领导干部轮审制度,即审计机关对重点审计对象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
二、根据党委和政府、干部管理监督部门的要求,审计机关可以对上述企业中,不担任法定代表人但实际行使相应职权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三、根据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审计机关可以对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四、明确地方各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的审计监督重点。
五、审计评价应当重点关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关注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和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关注任期内举借债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重要事项,关注领导干部应承担直接责任的问题。
六、审计机关可以对地方党委与政府的主要领导干部,党政工作部门、高等院校等单位的党委与行政主要领导干部,企业法定代表人与不担任法定代表人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等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同步经济责任审计。
□解读
审计哪些党政领导?
哪些党政主要领导需接受审计?张通表示,一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党委(党组、党工委)正职领导干部和行政正职领导干部。
二是行政公署、街道办事处等履行政府职能的政府派出机关的主要领导干部,政府设立的开发区、新区等的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党委、政府设立的超过一年以上有独立经济活动的临时机构的主要领导干部等。
审计评价用啥方法?
细则规定,审计评价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进行纵向和横向的业绩比较、运用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指标量化分析、将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或事项置于相关经济社会环境中加以分析等。
审计结果有何威力?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起包括诫勉谈话、问责和责任追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人事档案等审计结果运用制度。
张通表示,下一步各级党委要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要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防范权力寻租、完善国家治理上的作用。
机构编制管理纳入审计
细则还确定,将机构设置、编制使用以及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中央编办副主任何建中表示,这有利于保障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任务的完成。
□数字
6年查办2580多人问题金额1000多亿
2008年以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2580多名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其他人员因涉嫌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890多名领导干部被降职或免职。查出被审计领导负有直接责任的问题金额10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