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闽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驻外大使一句话 牵出一座馆
刺杀大毛拉 是恐怖分子的垂死挣扎
对非法转基因大米 严查到底
人民日报评论员:党纪国法不容违逆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8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驻外大使一句话 牵出一座馆
一次意外争取来的联合国考察活动,不仅促成了泉州海交馆新馆的建成,更让泉州在国际上声名大震
说起海交馆新馆的筹建往事,王连茂很感慨
 

N海都记者 陈丽娟 吕波 实习生 刘阿惠 文/图

核心提示

23年前,一艘驶往广州的豪华游船,突然临时增加了行程,来到刺桐港。在泉州后渚码头岸边,上千市民热情涌来等候,一瞻这神圣的一幕。

豪华游船上,载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团一行,他们自此开始了在泉州为期6天的考察活动。其间,专程出席了泉州海交馆新馆的剪彩。

联合国官员亲自来剪彩,这样的殊荣,多年来一直被海交馆工作人员引以为傲。可谁曾知道,这座声名远播的泉州海交馆新馆,却在当年的筹建过程中,差点“夭折”。

每说起这段历史,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顾问、泉州海交馆名誉馆长王连茂感慨良多。

契机

早期的泉州海交馆,设在开元寺内,并不起眼。1986年,王连茂来馆上任,开始牵头筹划新馆的建设。当年,正赶上全国清理基建项目,压缩投资,新馆项目差点就被取消。王连茂和同事们通过多方努力,总算将其争取为“缓建项目”。

可这一缓,新馆将来什么时候才能投建?王连茂心里也没底。日子一晃,两年就过去了。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发起“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活动,阿曼国王为考察队提供了一艘私人豪华游船,中国的考察点选定在广州。

时任中国驻阿曼大使的袁鲁林在当年的阿曼国庆节活动上,获悉了这个消息。了解行程后,袁大使颇感意外,问道:怎么不去泉州考察呢?那里有清净寺、圣墓,有阿拉伯后裔,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袁大使这一问,没想到,竟然为缓了两年的新馆项目,带来了一个重新启动的契机。

转机

袁大使为什么要为泉州“打广告”?原来,他曾在福建省委宣传部任职,对泉州的“海丝”历史与文化,印象深刻。

然而,好事多磨。联合国此次的考察活动规定,每个国家只能选一个考察点。广州行程既定,更改是不可能的。为了给泉州争取机会,袁大使特地写了封信给泉州市。

很快,王连茂和同事们得到了来自泉州市委的指示。他们花了2个月的时间,迅速编了一本书,详细介绍了泉州丰富的海交文物史迹和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书出版后,泉州先后将书递交到北京的协调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阿曼国王。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地在阿曼首都,再次召开会议,会议最终敲定,中国的考察点增加泉州!

转机出现了。按照联合国的要求,考察地当地要有一个博物馆来做相应的展示、展览。这样,被“缓建”的海交馆新馆终于被摆上了议事日程。

生机

1991年春节,赶了一年工的新馆,在联合国考察团抵达泉州的五六天前,正式完工。

考察团此行,带来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外交官、学者、记者,除海交馆外,他们走访了圣墓、洛阳桥、开元寺、东西塔、古船馆、老君岩、九日山、清净寺、草庵、陈埭回族史馆、法石村……等不及完成对下两站(日本、韩国)的走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协调人迪安博士就激动地宣布:在泉州的考察是整个考察的最高潮!

也是这场考察,让泉州在国际上声名大震,围绕海上交通史研究,只要说到“海上丝绸之路”,没有人不会想起泉州。

而作为泉州“海丝”历史的集中展示中心,海交馆里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名气也越来越大,被“请出去”的机会更是越来越多。每年,到这里参观访问的人次多达40余万,接待过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人士、专家学者。

□下期预告海丝故事3:一个姓

70后女子许世吟娥原本过着如寻常闽南女子一般的生活。尽管她的姓氏“许世”颇为古怪,但从未有人提及过她的身世。1996年,随着位于泉州清源山麓里的古墓群“世家坑”被发掘,一段雪藏的历史浮出水面——吟娥竟是锡兰王子第十八代后裔!从此,这位“异国公主”的生活开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