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2版:政事/深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南京绿评机制保住绿化“家底”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京绿评机制保住绿化“家底”
2011年,南京建地铁,要移植砍伐行道树1700多棵,引发大争论;“绿评机制”随之出台,移树要市民、媒体共同监督
南京老城区的不少道路边,都保留着高大的法国梧桐树
南京地铁工地围挡上,也印满了绿化图案
 

N海都特派记者 王林成 实习生 吴灵珊鲍清源文/图

海都讯 这几年,由于地铁建设,福州城区内的不少行道树被移走,引发了福州市民的关注和热议。海都记者日前在赴南京和苏州昆山考察发现,地铁施工和绿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曾经牵动着当地人民的心。

记者了解到,南京地铁比福州起步更早,首条线路于2005年开始运营,在地铁施工期间,也曾遭遇移树之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南京城建部门探索得出的方法是,创新建立了“绿评机制”,最大限度地保住城市绿化“家底”。

南京法国梧桐市民的“老邻居”

行走在南京老城区,很多道路都被茂密的法国梧桐树环抱,绿荫如盖。“这些法桐大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种下的,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是孙中山去世的那一年栽种下的。”南京农业大学园林专家郝日明教授介绍道。

在南京市园林局副局长贺永顺看来,南京城的老法桐,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老的哥李先生回忆道:“我们小时候根本没空调,到了下午,大家就搬出躺椅,在中山路的老法桐下午睡,享受大树下的阴凉。”

政府一旦要移植大树,总会引发不少南京人的反对。2011年3月,南京地铁3号线沿线站台建设,需移植砍伐行道树1700多棵,其中有不少就是老法桐。消息发布之后,引起了南京市民,甚至全国范围的关注和焦虑。随后,大家以各种方式向南京市政府表达,希望可以尽可能保留住这些“绿色邻居”。

推行“绿评机制”移树要开听证会

“2011年的这次事件,对南京相关部门保护大树,是一次触动,也是一次推动。”南京市园林局副局长贺永顺说,南京市政府拟文制定了“绿评机制”。最终,经过南京市民和专家学者几个月的论证“绿评”,决定在南京地铁3号线沿线5个站点共移植、砍伐树木257株,其中移植191株、砍伐66株,保住了不少大树。

所谓“绿评机制”,就是在城市建设项目中,涉及一定规模以上的行道树移植,在方案设计阶段,需经过专家、相关部门、市民代表、媒体记者共同监督评议。

“目前,这一制度已实施了三年多,‘绿评机制’的严格执行,让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城市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已形成了自觉保护绿化树木的意识。”贺永顺表示,如果施工设计方案没有把握好“少移树”的原则,是不可能通过评议的。树木移植方案确定后,至少要提前一个星期,在施工现场和园林部门网站进行公示。此外,“绿评机制”还规定,移植树木两年后,成活率达不到80%的,有关责任单位将被问责。

据介绍,现在南京城建部门已准备把“绿评机制”发展成听证会制度,让这一制度的实施过程更加透明、更加公开。

征集令

榕城补绿邀您建言

本报“盛夏补绿第二季·考察篇——看苏南如何园林绿化”系列报道将持续推出,你对于海都特派记者的报道,以及福州城市绿化、盛夏补绿行动有任何想法和建议,都可以通过海都热线968111、海峡都市报官方微博及官方微信与我们交流。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