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讯 瓤读作ráng,本义是瓜、柑橘等内部包着种子的部分。在闽西客家人的生活中,“瓤”还是一种制作传统美食的方法。《闽西客家大典》执行主编高晓斌说,闽西客家菜肴中有“瓤香菇”、“瓤面筋”等等,从“瓤豆腐干”这道客家美味,就可以知道“瓤系列”菜品的基本做法。
高晓斌说,“瓤豆腐干”一般选择精肉半斤、草鱼肉三两、虾仁一两等等,原料剁成肉泥作为馅心。接着将豆腐干底边剖开挖出一些,将馅心塞入。然后在锅内放入鸡油或猪油,用文火煎烤填了“瓤”的豆腐干片刻,出锅。再将鸡汤下锅,汤开后将瓤豆腐干倒入汤锅,用文火来煮,最后加香菜就能上桌了。
关于“瓤豆腐干”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相传,清朝末年,在长汀县的三洲乡,有一位孝顺的老中医黄旺春。一次出远门,黄旺春吃了广东的瓤豆腐,认为味道虽然好,但豆腐水分多,肉馅少,易碎。回到长汀老家后,黄旺春就开始用长汀的豆腐干进行加工,制成一种“瓤豆腐干”,深得其母罗氏喜爱。瓤豆腐干也因此流传开来,成为当地过年过节家宴的美食。
高晓斌说,其他“瓤系列”菜品与“瓤豆腐干”做法相近,都体现了闽西客家人饮食风味特色。有客家学者认为,客家“瓤系列”菜品源于中原。因为客家先祖世居中原,主食以面食为主,南迁后,模仿饺子包馅的形式,发明“瓤系列”菜品,借以追念故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