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4版:社区/坊巷
3上一版  下一版4
 
莆仙七月半 过节很讲究
千盏红灯笼 扮靓六古街
电力专家支招 夏季安全用电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8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莆仙七月半 过节很讲究
农历七月十一日开始,摆祭品“接公妈”,农历十六日“送公妈”;如今宗族聚居方式改变,过节方式简化许多
 

N海都记者 陈小芳

海都讯 再过两天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不少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和在外省市工作、打工的亲人,赶回莆田,全家人聚集一堂,共祭祖先。“十一十二,金粿尝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这是“七月半”过节方式的真实写照。在莆田,这个长达六天的节日,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过节方式也很讲究。如今,宗族聚居方式改变,“七月半”过得越发简化。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涵江区白塘镇显应村吴大爷的家中。吴大爷告诉记者,按以往的习俗,从农历七月十一日开始,各家就开始摆设祭品,恭请祖先返家,俗称“接公妈”。“有些人家也会将历代祖宗的画轴,挂在厅堂的四壁,先供奉茶点,等到农历七月十五日大祭”。

吴大爷介绍,到了农历七月十三日这天,已出嫁的女子,如果娘家父母双亡,或有一人亡故,女儿要带着丈夫及孩子回娘家哭奠“送纸”,称为“送头年纸”。祭品包括果品及猪头、猪脚、金粿和纸箔。娘家收礼之后,一般要回赠红灯笼一对、碗十个、婴儿坐用的“车椅轿”一架等礼品,寓意让女儿挑回家添丁,生活幸福。这便是“十一十二,金粿尝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吴大爷说,金粿是必不可少的祭品,这种用糯米磨浆加碱水蒸成的粿,也是莆仙特色小吃。

七月十五日是“七月半”的主祭日,亦称“接公妈”。这一天,不少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和在外省市工作的亲人会赶回家乡,全家人聚集一堂,共祭祖先。中元节晚上,莆仙一些寺庙还举行普度和孟兰会,沿海民间也有“放水灯”。

七月十六日,各家举行“送公妈”,中元节主祭至此结束。

吴大爷告诉记者,十几年前,每逢七月半,子孙都要跪在祠堂大厅祭祖。“现在年轻人很多都到外地工作了,一般等到春节才回来,七月半只剩下我们这些老人在张罗。”据吴大爷介绍,因为迁居带来的改变,过节方式已简化许多。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