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健康馆/保健
3上一版  下一版4
 
食管和胃切除后 截取大肠来替代
“妇科第一瘤”的无疤痕切除
骨头坏死20cm,还能长出来
超声聚焦刀 没有刀光血影的手术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8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门诊故事
食管和胃切除后 截取大肠来替代

 

省人民医院胸心外科佘志廉主任国内首创“食管癌三野根治术”,并对复杂、高难度食管癌手术有丰富经验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有食管癌,食管要全切除;有胃癌,胃也要在大部分切除。没了食管,食物如何运输?没了胃,食物如何消化?

有办法!截取病人的一截大肠,将其一端拉到颈部与食管上段吻合,另一端与患者的残胃吻合,还将小肠与残胃连接在一起。大肠替代食管运输食物,小肠帮助残胃消化食物。

日前,这样复杂、高难度的手术在省人民医院胸心外科完成,该科佘志廉主任领导的医疗小组整整花了七个小时完成了食管和胃切除以及再造手术。手术很成功,患者陈先生肚子里的这些小肠和大肠各就各位,担当起了食管和胃的角色,已经能够吃稀饭等软食。

据悉,现任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主任的佘志廉教授是国内首创开展“食管癌三野根治术”的专家,他已完成的3000多例手术,病例数量居国内领先,其中包含200多例高难度病例。

食管和胃大部切除 用大肠和小肠替代

来自莆田的陈先生今年59岁,被查出食管癌和胃癌,食管需要全切除,胃也要大部分切除。术后他将怎样活下去呢?

据介绍,一般的食管癌病人,在手术时医生把患癌食管切除后,以胃代替食管,把腹中的胃拿到胸腔中与食管上端吻合。对于陈先生这样没有胃的病人,情况便变得十分棘手。省人民医院胸心外科佘志廉教授根据自己40多年的手术经验分析,病人身体里只有小肠或大肠能够代替胃,而大肠边缘有弓形血管,可以满足手术需要。术中,医生们取了30厘米的大肠,将其一端拉到颈部与食管上段吻合,另一端与患者的残胃吻合。还拉了一截小肠与残胃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帮助胃消化食物。手术很成功,有了大肠代替食管,小肠连接胃后,病人已能吃稀饭、面条等柔软食物。

国内食管癌标准术式 福建胸外科专家首创

现任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的佘志廉是全国著名食管癌专家,1976年主刀食管癌手术至今38年,对食管癌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普遍使用的“食管癌三野根治术”由他在国内首创和大力推广。

据介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食管癌淋巴清扫主要局限在气管分叉以下纵隔范围。佘志廉教授通过潜心研究每例食管癌术后复发、死亡因素,发现了食管癌淋巴转移规律,食管癌在早期阶段即侵犯黏膜下层时,已经有淋巴转移的达30%。1995年全国第四届食管癌大会上,佘志廉教授首次提出食管癌淋巴清扫范围要扩大,要扩大到包括下颈部及上纵隔,这就是“食管癌三野根治术”的概念。

食管癌三野根治术引起国内同行的强烈关注。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它逐渐成为胸段食管癌的标准术式,较传统的食管癌手术,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可以提高5年生存率10%~15%。据悉,作为食管癌三野根治术国内首创者,佘志廉教授个人已完成为3000多例食管癌手术,其中200多例是包括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的食管癌,上消化道重复癌(同时发生胃癌和食管癌)和年轻人食管癌等复杂、高难度的手术。

□小链接

关于食管癌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每年平均病死约15万人。男多于女,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食管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咽部异物感、吞咽停滞感或胸骨后疼痛,时好时坏,病情进一步发展就出现典型的症状,为进行性咽下困难,先是难咽干的食物,继而是半流质食物,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研究分析,食管癌有较明显的遗传因素,我国太行山两侧(河南河北山三省交界)、江苏苏北一带、福建广东两省交界地区,以及四川省局部地区是食管癌高发区。

□相关活动

周六,省人民医院举行“胸部肿瘤”义诊

时间:2014年8月16日上午8点半

地点:省人民医院1号楼一层门诊大厅

专家:佘志廉(胸心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黄瑞健(胸心外科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阳天(胸心外科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专家介绍:佘志廉,II级主任医师,省人民医院胸心外科主任,中国食管癌专家委员会全国委员,国内首创食管癌三野根治手术,将食管癌手术治疗五年生存率提高10%以上。从医40余年,有超过3000多例食管癌主刀手术经验,对于胸部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综合性治疗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每年仍主刀各种胸部肿瘤手术近400例。

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新病房门诊楼2楼胸心外科诊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