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丽娟 吕波 实习生 刘阿惠 林巧巧 文/图
海都讯 泉州到底有多少“海丝”文化?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如何让各国专家学者、中外记者一次了解,陈瑞统只用了一个小时。
陈瑞统,泉州市文联副主席,退休前,曾担任泉州市委宣传部外宣科副科长,多年致力于推介泉州“海丝”文化。他不仅将《宋代古船》写进了全国中学生的语文课本,还早在20多年前,就成功拍摄过一部电视纪录片《古刺桐港》,在海内外专家学者面前宣传泉州“海丝”文化。
为拍摄这部纪录片,仅半年的创作时间内,陈瑞统翻阅了四五百万字的海交史资料,多次前往重要史迹点实地采访,仅脚本第一稿,就写了3万多字。
钻研
在洛阳桥畔长大的陈瑞统,打小就对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看来,泉州人的胆识、气魄、智慧与才能,都与海洋精神息息相关。
因为工作关系,泉州每次举办与“海丝”相关的重要活动,陈瑞统都要参加,他用笔记录下了许多激动人心的盛事场面。他至今还记得,1974年,泉州后渚港发掘出土一艘宋代古船,轰动海内外。当年他参加了古船出土的现场会议,会上许多专家学者的精辟论证、相互交流的大量海交史资料,都成了他今后写作“海丝”题材的生动素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泉州不少文史专家开始研究“海丝”。1984年,陈瑞统第一次应出版社邀约,写了十多篇文章,组成“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专辑,刊登在上海《旅游天地》杂志上。
创作
还是1984年,泉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拍摄一部反映泉州“海丝”历史的专题片,陈瑞统第一次尝试写了《潮声帆影刺桐港》专题片脚本。这部仅30分钟的专题片,获得了全国“银帆奖”。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泉州重点考察的行程确定后,省委宣传部要求泉州拍摄
一部电视片,提供给各国的专家学者、中外记者观看,任务再次落到陈瑞统的肩上。
压力也是动力。在半年的创作时间内,陈瑞统翻阅了四五百万字的海交史资料,多次前往重要史迹点实地采访,仅脚本第一稿,就写了3万多字,这部《古刺桐港》初片出炉,时长2个多小时。
情结
考虑到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泉州的第一个“节目”,一口气观看2个小时电视片难免太累。陈瑞统又数易其稿,最终将《古刺桐港》的片长浓缩为1个小时。
1991年,专家们看完电视片后,场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一晃20多年,陈瑞统依然清楚地记得电视片的开头:“浩瀚的大海,敞开她无限广阔的胸怀,拥抱世界。……刺桐港以她迷人的帆影浪花,吸引着富于开拓精神的创业者,跨洋过海,走向世界。”他说,这样的解说词,如今仍在各类晚会中被反复朗诵,体现了泉州人的“海丝”情结。
继这部片子后,陈瑞统又一发不可收地写了20多本与“海丝”相关的书。“累并快乐着。”他说,“爱泉州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海丝’情结。”
□下期预告
海丝故事9: 一座山
九日山祈风仪典延续了近两百年,一年两祭:夏季御西南风而来,冬季逐东北风而去,人们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作为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九日山祈风仪典的传承人希望,作为“海丝”印记,能让它“活”在泉州人眼里和心里。
海丝问答天天有奖
今日抽奖名额:50个,奖励每人50元手机话费
题目5:1991年和1994年,联合国“海丝”考察团两次来到晋江陈埭,种下一棵友谊树,还给当地一位回族兄弟颁发了一枚什么奖章?(详见本报“海丝故事5:一棵树”)
A.银质奖章B.铜质奖章
题目6:源自阿拉伯的制香技艺,如今是永春一门特色产业。2007年,永春达埔兴隆香坊第三代传人只身闯越南,淘回一块“香料中的钻石”,叫什么名字?(详见本报“海丝故事6:一缕香”)
A.奇楠沉香B.红土沉香
【读者参与方式】
1.短信通道如下:
回答问题请编辑短信:#海丝故事问答#+题目序号+答案(例如,第一个题目,如果答案选A,则编辑短信:#海丝故事问答#1A)。
移动用户发送到:106901591464
联通用户发送到:1065501019621464
电信用户发送到:951311464
信将头条推送海丝故事,并在故事最后列出选择题。回答问题请直接编辑信息:#海丝故事问答#+题目序号+答案(例如,第一个题目,如果答案选A,则编辑信息:#海丝故事问答#1A)回复,答题时间限每日8:00—18:00。
中奖名单将于投票次日在闽南网微信公众号、闽南网首页“海丝”专题予以公布。中奖者请及时将您的手机联系方式回复给微信编辑:#海丝问答中奖#+手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