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基层医患冲突,迅速形成全国范围的评论和意见卷入。由于绝大多数评论者都对冲突的真实过程并不了解,只能通过媒体和互联网报道得知,而这些报道又是残缺不全、相互矛盾的,因此这些评论也显得相当混乱。
如今相当一部分新闻热点都以类似的模式生成:基层发生了一个冲突,它被不完整地呈现到媒体和互联网上,评论和吐槽蜂拥而至,大量声音的汇集构成了新闻之上的新闻。如果这种冲突中哪怕有权力的一点影子,它就一定会被放大,成为热点中尤其令人兴奋的靶子。
如此热点生成模式几乎成了一条流水线,它十分多产,但次品率也很高。最近两个突出的例子,一个是这次湘潭的医患冲突,另一个是河南新郑“主人半夜被从家里抓出送到野地,回来后家已不复存在”的“被强拆惨剧”,两件事中媒体的最初报道都刻意做了片面化、标签化处理,后来爆出的事情原委要复杂得多。
舆论场宣扬的痛不欲生的感受,在威胁着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步伐。事实上,中国基层问题的确多,但民生的综合改善这几年又是最快的。在中国这个超大社会里,每天都能找出处理准确度不达标的事情,但它们排成串的过度放大,与中国的宏观真实背道而驰。这样的舆论局面会对国家推行正当战略形成压力。
相信有兴趣认真跟踪每一个热点来龙去脉的国人并不多,目前的舆论热点有些已是虚热。当那些很刺激的故事对主流社会逐渐成为“耳旁风”的时候,中国互联网舆论场就完成了对社会不可避免的一轮洗礼,并且实现了软着陆。 (据环球时报社评)